0  309313  309321  309327  309331  309337  309339  309343  309349  309351  309357  309363  309367  309369  309373  309379  309381  309387  309391  309393  309397  309399  309403  309405  309407  309408  309409  309411  309412  309413  309415  309417  309421  309423  309427  309429  309433  309439  309441  309447  309451  309453  309457  309463  309469  309471  309477  309481  309483  309489  309493  309499  309507  447090 

2、自问自答道出醉翁亭的来历: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试题详情

1、滁州的地理环境:环滁皆山也。

试题详情

5.第四段,曲终人散,宴后也有乐。体现了作者与自然界,与人之间的和谐,含蓄地点明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翼然临于泉上。(翼:名词作形容词,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

特殊句式

 贯穿文章的一个句式:……者,……也。

 应译为:……是……。

 这是文言文的判断句式。

中心思想

 全文以“乐”字为线索,层层深入,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乐民所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各段段意

 第一段:交代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得名的缘由

 第二段:早晚的景象变化和四季的不同景色

 第三段:滁人的游山之乐和太守的宴游之乐

 第四段:作者日暮醉归,在议论中含蓄点明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理解背诵

试题详情

4.第三段突出了一个“乐”字,渲染出一幅恬静的画面--滁人游山之乐于太守宴游之乐。

试题详情

3.第二段写了山间景色朝暮的变化,四季景色的变化,作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安静,和平。

试题详情

2.全文第一段由滁州写到琅琊山,在写到琅琊山的泉,最后写到了泉边的醉翁亭。由远及近,层层递进。描写形象,富有动感。并解释了“醉翁”的由来,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做铺垫。

试题详情

1.全文围绕一个“乐”字,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心情。

试题详情

82.以:用。  

一词多义

 乐: ①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以……为乐 :(第二个乐)乐趣

    ② 山水之乐: 乐趣

    ③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快乐

 归: ①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

    ②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谓:①太守自谓也:命名

    ②太守谓谁?:是

 也:①环滁皆山也:表陈述

    ②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

    ③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②佳木秀而繁阴:繁荣滋长

 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高居,坐落在高处

    ②临溪而渔:来到 

赏析

试题详情

81。述:记述。

试题详情

80.去:离去。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