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9314  309322  309328  309332  309338  309340  309344  309350  309352  309358  309364  309368  309370  309374  309380  309382  309388  309392  309394  309398  309400  309404  309406  309408  309409  309410  309412  309413  309414  309416  309418  309422  309424  309428  309430  309434  309440  309442  309448  309452  309454  309458  309464  309470  309472  309478  309482  309484  309490  309494  309500  309508  447090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试题详情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试题详情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伐:攻打。

 (3)师:军队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4)公:鲁庄公。

 (5)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6)肉食者:居高官位,享高厚禄的人

 (7)间(jiàn):参与。

 (8)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9)乃:于是,就。

 (10)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靠。

 (1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这里是‘养’的意思。弗,不。 专,独自专有

 (12)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3)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4)徧:徧,同“遍”。遍及,普遍。

 (15)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6) 加:虚报,以少胜多的意思.

 (17)必以信:一定如实禀告神。信,实情。

 (18)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19)福:名词作动词,保佑。

 (20)狱:诉讼案件。

 (21)察:明察。

 (22)情:实情。

 (23)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情。属,类

 (24)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5)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6)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28)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29)败绩:大败。

 (30)驰之:驾车马追赶齐军。

 (31)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32)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的横木。

 (33)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34)故:原因,缘故。

 (35)夫(fú)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36)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

 (37) 再:第二次。

 (38)盈: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39)测:估计,预料。

 (40)伏:埋伏。

 (41)靡(mǐ):倒下。

 (42)公将鼓 之:语尾动词。

  (43)  师:军队

[译文单句对照]

 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伐:进攻,攻打 齐师:齐国的军队。将:将要

 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当权者策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间:参与。 谋:谋划。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说:“高官位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进入(宫殿)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

   肉食者:高官厚禄,此指当权者。 鄙 :浅陋,无知. 乃:于是,就。 以:用,凭,靠. 远谋:深谋远虑。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

   专:独自专有。 人:身边的官员等人、在古代百姓是不被称为“人”的。 安:有“养”的意思,此指养生的东西。 衣:衣服。食:食物。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些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徧:通“遍”,遍及,普遍。惠:恩惠。弗:不。 从:听从,跟从。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器,丝织品等,我从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汇报。”

   牺牲,猪、牛、羊等祭品。玉,玉器;帛,丝织品。加:虚报夸大。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给你的。”

   孚:受到……信任。 福:保佑。信:信用。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能根据实情审理。”

   狱:诉讼案件。 虽:即使。 必:一定。 以:根据。 情:实情。 察:明察。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了。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忠:本职,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属:类。 请:请允许。 从:跟从。可以:可;可以,以;凭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军。

   鼓:击鼓进军。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曹刿说:“还不可以。”在齐军击过了三次鼓之后。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准备驱车追赶齐军。

   驰:驱车_(追赶)。败绩:大败。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曹刿说:“还不可以。”他向下看齐国军队车轮辗过的痕迹。

   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下:向下。 视:察看。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登上战车前的横木仔细眺望,然后说:“可以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

   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遂:于是,就。 逐:追击。望:瞭望。

 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战胜了,鲁庄公问(他)胜利的原因。

   既克:已经战胜。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低落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作:振作。再:第二次。 衰:衰减。 竭:尽。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对方的士气消失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齐国是大国,很难估测,我害怕他们有埋伏。

   盈:满,充沛。这里指士气旺盛。克:战胜。测:估计。惧:担心。伏:埋伏。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观察他们的车辙印已经混乱了,望见他们的军旗已经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齐军。”

   靡:倒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进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高官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高官位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跟齐国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些(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到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我从来不敢(对神)虚报夸大,一定如实(禀告神)。”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使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根据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职责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与您一同前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被打得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手扶横木望了望齐军,(然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低落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殆尽而我们的士气正旺,所以打败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轮印混乱,望见战旗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试题详情

9、醉罢晚归: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文章成语

 [觥筹交错] 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风霜高洁]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指天气高爽霜色洁白,秋高气爽。

 [水落石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往来不绝]:来来往往而不停绝,络绎不绝。

[编辑本段]

文章赏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作为我个人十分喜爱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 十分乐观。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问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作的。写前一篇《《始得西山晏游记》同样是被贬,但表露出来的情怀却大不相同。

 贯穿《醉翁亭记》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岈,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出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体会到的,着还不足为奇。等写到“滁人游”“太守晏”“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

 本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写静和抒情的自然结合。文章先写到亭子的远景,因为亭子所在是琅岈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姿态,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写翼自做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而借释停名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以下从两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姘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健将,易于成诵,首先本文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金荧润畅。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揄扬挫,健将悦耳。全文几乎用“也”结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赞烦只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试题详情

8、醉翁的自画像: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试题详情

7、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试题详情

6、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试题详情

5、将游玩观赏的乐趣融于宴饮之中或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试题详情

4、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感情基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试题详情

3、醉翁雅号的由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