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9836  309844  309850  309854  309860  309862  309866  309872  309874  309880  309886  309890  309892  309896  309902  309904  309910  309914  309916  309920  309922  309926  309928  309930  309931  309932  309934  309935  309936  309938  309940  309944  309946  309950  309952  309956  309962  309964  309970  309974  309976  309980  309986  309992  309994  310000  310004  310006  310012  310016  310022  310030  447090 

2.从“端午祭”申遗到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从号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到汉字申遗,韩国人的“胃口”越来越大,中国再也不能沉默了,他们说汉字是中国的,不是韩国的,表示要维护汉字的“所有权”。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以上现象呢?请以“文化现象的反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涉及的范围之内,不得抄袭,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这道作文题给了两则材料。细究这两则材料所针对的集中对象是“文化现象”。第一则着重谈了“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在现实生活中所受关注的巨大反差。第二则着重谈中国人反感韩国拿中国文化申遗,要维护汉字的“所有权”。节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洋节为什么越来越火暴?洋节的文化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在写作中,首先是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解,不可想当然,要针对这种文化现象反思,写作的时候只要围绕其中的一点展开就行。其次是要辩证地看待文化现象,既要看清其积极有益的一面,也要看清其不足消极的一面。在议论说理时,用词要准确,造句要合乎实际情况,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就武断片面地将上述文化现象简单地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

我们可以有以下反思:

①中西节日碰撞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必然,面对节日的碰撞,我们需要“兼收并蓄”,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大量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从而形成民族文化新的繁荣和发展;

②人文的失落和沦陷是整个民族的失落和沦陷,是整个社会的异变和悲哀,一个没有文化底蕴做支撑的民族,要想实现经济腾飞的奇迹,并保持长久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

③这种“崇洋媚外”的表现是不是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或者民族文化引导的缺失?洋节充满青春活力,节日休闲狂欢更是青年人的首选,而传统节日留给人的印象不是很好,不是走亲访友,吃喝玩乐,就是烧香拜神。节日送礼,是很多参加工作的人都感到头痛的一件事情,传统节日一到,人们就不得不张罗节日送礼的事情,甚至有借钱送礼现象发生,传统节日往往被人戏称为“灾难日”;

④对于民族文化,以珍视的态度来对待远比“中秋”“端午”申遗更有价值,民族文化是民族文明的载体,是民族之精华,是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我们的民族需要自己的文化来支撑;⑤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已经迫在眉睫,中华民族不能患上“民族文化缺钙症”。

试题详情

1.每当情人节、圣诞节来临之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是火暴的场面:商场、酒店、KTV人满为患,用“爆棚”形容远不过分;情人节玫瑰花香飘满天,花价也随节日不断攀升。然而,一项面对青少年的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显示,竟然有相当多的人不知道中国的七夕节、端午节、元宵节。

试题详情

22.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汉语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成语运用得准确恰当,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但同时,我们也处于大变革的网络时代,有不少的“成语新解”亦能给人以“启发”,如:

(1)度日如年:日子非常好过,每天象过年一样。

(2)杯水车薪:每天办公室喝喝茶,月底可以拿到一车工资。

诸如此类“新解”确实有可能造成一定的理解混乱,但适度控制,亦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亲爱的同学们,你能否也举出两例,并作出恰当的“新解”呢?(4分)

答:                                    

                                        

试题详情

21.有时候,为了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词语之间的搭配可以超越常规进行组合,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捧起清清的湖水,吻一吻手中的月亮。”从事理上讲,“手中”是不可能捧着月亮的,“手中的月亮”这是一个很少见的组合,但在这里却反衬出湖水的清澈和月亮的皎洁。请你再举一例,并加以简短说明使用的妙处。(4分)

答:                                     

                                        

试题详情

20.下周五,语文老师将组织本班学生“诗文朗诵”,指定你来做主持,请你结合文本内容拟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篇课文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40字。(4分)

第一位同学小赵朗诵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结束--

串联词(1):                                

下面请小钱同学给大家朗诵屈原的《离骚》。

串联词(2):                                 

下面请小周同学给大家朗诵曹操的《短歌行》。

试题详情

15.填空。(6分,每空1分)

(1)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

(2)        ?所思在远道。        ,长路漫浩浩。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泣孤舟之嫠妇。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