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10179  310187  310193  310197  310203  310205  310209  310215  310217  310223  310229  310233  310235  310239  310245  310247  310253  310257  310259  310263  310265  310269  310271  310273  310274  310275  310277  310278  310279  310281  310283  310287  310289  310293  310295  310299  310305  310307  310313  310317  310319  310323  310329  310335  310337  310343  310347  310349  310355  310359  310365  310373  447090 

34.下图所反映的问题,可以通过哪一机构组织进行磋商解决

A. 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世界银行    D.联合国

试题详情

33.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宗教的态度上看,三者都

A.主张对宗教进行改革        B.强调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C.不否认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     D.主张改变教义

试题详情

3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提到“可能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开始了。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X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下面对文中X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恐怖主义    B.社会主义    C.民族主义     D.资本主义

试题详情

31.“1937年11月,民丰造纸厂被日本侵华部队占领,而后又被日本‘三岛制纸株式会社’强占。抗战胜利后,民丰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接收过来,但一直奄奄一息。1948年,民丰账面资金一度膨胀到480亿元,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这段材料反映了民丰造纸厂账面资金膨胀但企业却濒于破产,出现这种奇怪的经营状况的最直接原因是

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         B.日本人的掠夺政策

C.官僚资本经济控制         D.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试题详情

30.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试题详情

29.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对此分析中,下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

B.顽固派对康有为的指责有一定道理

C.康有为的思想也受儒家学说的影响

D.顽固派的态度反映出西学不符合中国国情

试题详情

28.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人缺乏持续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驱动力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试题详情

27.1903年,中国《大公报》 :“……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是

A.实行君主立宪            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C.向德、俄学习            D.建立民主共和

试题详情

26.1834,英国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在济贫院的受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食,因劳动繁重,贫民称救济院为“巴士底狱”。这反映出

①工业化初期的英国存在贫富差距②专制统治造成阶级矛盾激化③追求绝对剩余价值的剥削现象严重④政府通过立法来解决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贫困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试题详情

25.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废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