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段首扣题法
段首扣题,即开篇切入,就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点明文章的话题或中心主旨。如议论文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记叙文的开篇点题,散文的开篇“文眼”等等。
如2008年浙江卷《触摸城市》开篇一段:
有人爱山,有人爱水,我却爱城。
爱城的人中,有人爱都市,有人爱小镇--这于我都是无所谓的。我爱的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2008年天津卷《人之常情》开篇一段:
激动是人之常情的体现,痛苦是人之常情的体现,愤怒是人之常情的体现,宽容是人之常情的体现。
……人之常情就是人一生的宝贵财富。
以上文章的开篇就直接扣住了题目,扣住了材料的中心,避免了文章游离于话题或材料观点之外,紧紧抓住了阅卷老师的眼球。
2.题记扣题法
在文章的开头加上题记,多年来很受考生的青睐,一是增强文章的美感,但更主要的是有助于文章尽快地扣题,点明文章的题旨。
如2008年全国卷二《爱的解读》:
有些时候,放手离开才是最深切、最无私的爱。
--题记
2008年四川卷《一切仍在继续》
最终,一切都会好的。如果不是,说明那还不是最后的结果。坚强会让一切好起来。
--题记
2008年福建卷《我于咖啡中看见》
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
--题记
以上这些文章的题记,都能很好地扣住材料的中心,明确文章的观点,表明作者的态度。这种方法不失为点题扣题的好方法。
1.标题扣题法
所谓标题扣题,就是在文章的标题中嵌入体现话题或观点的字眼,使读者一目了然,明确文章的中心主旨。
如2008年湖南卷作文《距离产生美》,四川卷作文《我们不哭》《用坚强塑造光荣的勋章》,辽宁卷作文《“人之初,性本善”尚在》,这些文章的题目都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观点,紧扣材料的中心,标题嵌入观点,夺人耳目。
2.3 因为二次函数在区间和区间上分别单调,所以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值、最小值必在区间端点或顶点处取得;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值必在区间端点或顶点处取得.
例7 已知二次函数,当时,有,求证:当时,有.
分析:研究的性质,最好能够得出其解析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尽量用已知条件来表达参数. 确定三个参数,只需三个独立条件,本题可以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的表达较为简洁,二是由于正好是所给条件的区间端点和中点,这样做能够较好地利用条件来达到控制二次函数范围的目的.
要考虑在区间上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只需考虑其最大值,也即考虑在区间端点和顶点处的函数值.
解:由题意知:,
∴ ,
∴ .
由时,有,可得 .
∴ ,
.
(1)若,则在上单调,故当时,
∴ 此时问题获证.
(2)若,则当时,
又,
∴ 此时问题获证.
综上可知:当时,有.
2.2 二次函数的图像具有连续性,且由于二次方程至多有两个实数根. 所以存在实数使得且在区间上,必存在的唯一的实数根.
例6 已知二次函数,设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为和.
(1)如果,设函数的对称轴为,求证:;
(2)如果,,求的取值范围.
分析:条件实际上给出了的两个实数根所在的区间,因此可以考虑利用上述图像特征去等价转化.
解:设,则的二根为和.
(1)由及,可得 ,即,即
两式相加得,所以,;
(2)由, 可得 .
又,所以同号.
∴ ,等价于或,
即 或
解之得 或.
2.1 二次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 特别关系也反映了二次函数的一种对称性.
例5 设二次函数,方程的两个根满足. 且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证明:.
解:由题意 .
由方程的两个根满足, 可得
且,
∴ ,
即 ,故 .
2. 数形结合
二次函数的图像为抛物线,具有许多优美的性质,如对称性、单调性、凹凸性等. 结合这些图像特征解决有关二次函数的问题,可以化难为易.,形象直观.
1.3 紧扣二次函数的顶点式对称轴、最值、判别式显合力
例4 已知函数。
(1)将的图象向右平移两个单位,得到函数,求函数的解析式;
(2)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求函数的解析式;
(3)设,已知的最小值是且,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1)
(2)设的图像上一点,点关于的对称点为,由点Q在的图像上,所以
,
于是
即
(3).
设,则.
问题转化为:对恒成立. 即
对恒成立. (*)
故必有.(否则,若,则关于的二次函数开口向下,当充分大时,必有;而当时,显然不能保证(*)成立.),此时,由于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所以,问题等价于,即,
解之得:.
此时,,故在取得最小值满足条件.
1.2 利用函数与方程根的关系,写出二次函数的零点式
例3 设二次函数,方程的两个根满足. 当时,证明.
分析:在已知方程两根的情况下,根据函数与方程根的关系,可以写出函数的表达式,从而得到函数的表达式.
证明:由题意可知.
,
∴ ,
∴ 当时,.
又,
∴ ,
综上可知,所给问题获证.
1.1 二次函数的一般式中有三个参数. 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三个独立条件“确定”这三个参数.
例1 已知,满足1且,求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中,所给条件并不足以确定参数的值,但应该注意到:所要求的结论不是的确定值,而是与条件相对应的“取值范围”,因此,我们可以把1和当成两个独立条件,先用和来表示.
解:由,可解得:
(*)
将以上二式代入,并整理得
,
∴ .
又∵,,
∴ .
例2 设,若,,, 试证明:对于任意,有.
分析:同上题,可以用来表示.
解:∵ ,
∴ ,
∴ .
∴ 当时,
当时,
综上,问题获证.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