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10779  310787  310793  310797  310803  310805  310809  310815  310817  310823  310829  310833  310835  310839  310845  310847  310853  310857  310859  310863  310865  310869  310871  310873  310874  310875  310877  310878  310879  310881  310883  310887  310889  310893  310895  310899  310905  310907  310913  310917  310919  310923  310929  310935  310937  310943  310947  310949  310955  310959  310965  310973  447090 

(三)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勾践灭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试题详情

(二)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桓晋文之事》)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面迁之。(《屈原列传》)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试题详情

(一)活用为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试题详情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动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生,我所欲也。《〈孟子〉二章》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动词在“其”或“之”之后,作中心词。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三 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勾践灭吴》)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沛公旦日从百余人来见项王。(《鸿门宴》)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四 形容词的活用

试题详情

(四)名词直接作状语。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表示比喻)

檀板丘积,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表示对待的态度)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处所)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狼》表示方法)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时间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时间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方位名词作状语)

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方位名词作状语)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祭十二郎文》方位名词作状语)

二 动词的活用

试题详情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名词的意动用法。活用为有“以……为”意思的动词。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试题详情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说》)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虎丘记》)

峦壑竞秀,最可觞客。(《虎丘记》)

副词常用在动词之前,所以副词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种树郭橐驼传》)

宾语常用在动词之后,所以名词用在宾语之前,而别无动词时,就活用为动词。

范曾数目项王。《鸿门宴》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补语常用在动词之后,所以名词用在补语之前,而别无动词时,就活用为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能愿动词常用在动词之前,所以名词在能愿动词之后,而又别无动词时,就活用为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连词“而”后的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前。(《冯婉贞》)

试题详情

(三)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覆之以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四)主语后置: (主谓倒装 )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 固定句式  1 "……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  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3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7“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8 "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9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10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11岂……哉(乎)、独……哉  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难道 (《陈涉世家》)  12与其……孰若……、与其……宁……   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13"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词类活用

一 名词的活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