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12年之后,两个主要战争角色美国和伊拉克之间再次上演了一场高科技战争--伊拉克战争。这两国短短时间内为何会发生两场战争?同为高科技战争,它们之间又有何不同之处,对国际关系产生过什么影响?本课将会作出较为明确的解答!
4、海湾战争的影响:
(1)海湾战争对美国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长了其独霸世界的野心。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通过各种手段迅速建立起强大的反伊联盟,扮演了盟主的角色,表现出其处理国际事务的“领袖”作用;它把苏联撇在一边,无视许多国家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建议和呼声,执意发动战争,充分暴露其支配、领导全球的野心;它仅以死亡286人的代价换来了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在军事上重新恢复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多年来一直影响自己的“越南战争综合症”,使其干预国际事务的信心大增。
(2)海湾战争对世界的影响:它打破世界格局,这场战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苏联在海湾危机和战争中的表现说明,它作为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已名存实亡,昔日的超级大国只能听任事态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讲,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既是打伊拉克,也是在打苏联。海湾战争后,苏联最终解体,为两极格局画上了句号。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大获全胜,成为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但这并没改变世界基本力量的对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极化发展。
3、认识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的特点:海湾战争是一场高水平的高科技战争,是一场主要使用高科技武器装备和以之相适应的作战方法而进行的现代化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样式,对二战以来形成的传统战争观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投入了大量高科技武器装备,战争以高技术物资设备作为支撑;一是运用了与高技术武器装备相适应的作战方法,整个战争面貌焕然一新。即:使作战理论,编制体制,战略战术,指挥原理和后勤保障等个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有人评价海湾战争是“信息化的第一场战争”,现在看来应当认为是由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转变中的最典型的一场战争。海湾战争保留了机械化战争的最先进样式。连续38天的空袭是以空中力量为主配合大量的精确制导武器对敌人的远程攻击,是一种非线式作战,没有前后方、没有明显的战线划分,开辟了许多新的战争样式。应该说这是在核威慑下的20世纪最典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
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战争,是一场主要使用高科技武器装备和以之相适应的作战方法而进行的现代化战争。表现在:
(1)空中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海湾战争开创了以空中力量为主体赢得战争的先例,表明战略空袭和反空袭是未来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有时甚至是惟一的战争样式(如同科索沃战争一样)。
(2)电子战成为未来战争的核心,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电磁优势将成为现代战场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
(3)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方。
(4)高技术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
海湾战争不仅是冷战时期向冷战后时期的转折点,也是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的重大转折点。
2、战争的爆发:1991年1月
1991年1月17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在伊拉克拒不执行安理会第678号决议情况下,多国部队航空兵空袭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由此爆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1)空中战役阶段(1991.1.17-2.23)
目的是夺取和保持制空权,摧毁伊拉克的核、生、化武器,主要军工厂、军事设施和军事力量,瘫痪伊军指挥系统,瓦解科威特境内伊军,为尔后地面进攻创造条件。空中战役包括战略性空袭、夺取战区制空权和为地面进攻做好战场准备。11天后,多国部队已完全掌握制空权。进入第三周后,空中行动的重点转入科威特战区。至2月23日,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投弹9万吨,发射288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和35枚空射巡航导弹,并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飞机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对选定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持续空袭,极大削弱了伊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能力、战争潜力和战略反击能力,使科威特战场伊军前沿部队损失近50%,后方部队损失约25%,为发起地面进攻创造了条件。
在此期间,伊军实施消极防御,以藏于地下、隐真示假等措施躲避空袭,保存实力;同时不断以"飞毛腿"导弹袭击以色列、沙特境内的目标,迫使多国部队延长空中战役时间并出动大量飞机寻歼伊军"飞毛腿"导弹。
伊海空军则对多国部队实施有限反击,多次以飞机和导弹艇出击,但均告失败,发射的"飞毛腿"导弹多数偏离预定目标或被美"爱国者"防空导弹击落。地面袭击包括1991年1月29日-2月2日对海夫吉镇的袭击,但未能改变多国部队继续空袭的决心。此外,伊军曾试图以向海湾倾泄石油、点燃科威特油井和威胁使用化学武器等手段阻滞和遏止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均未达目的。
2)地面战役阶段(1991.2.24-28)
目的是消灭科威特战区的伊军特别是共和国卫队,恢复科威特领土主权和合法政府。伊军遭受38天空袭后,指挥中断,补给告罄,战场情况不明,对多国部队主攻方向判断失误,防御体系迅速瓦解。在此期间,伊军继续向沙特、以色列和巴林发射导弹,使美军伤亡百余人;在海湾布设水雷1167枚,炸伤美海军两艘军舰,但未能扭转败局。1991年2月26日,萨达姆宣布接受停火,伊军迅即崩溃。28日晨8时,多国部队宣布停止进攻,历时100小时的地面战役至此结束。
1、海湾危机发生的根源:
从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海湾危机,到1991年1月17日多国部队航空兵空袭伊拉克,海湾危机持续了近半年。
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两德统一,美苏之间结束长期冷战状态,保持长达40多年的两极格局迅速解体,世界战略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转换。旧格局的瓦解引起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失调,造成了局部地区力量真空和失衡,一些地区性强国跃跃欲试。伊拉克为了解决与科威特的边界纠纷和石油争端,于1990年8月2日出动10万大军侵入仅1.78万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国科威特,从而引发了海湾危机。海湾危机是伊拉克和科威特争端激化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
1)领土纠纷。事实上,伊拉克和科威特本是同根同种,历史上两国同属于一个国家。1961年科威特宣布独立,伊拉克拒不承认。伊朝野上下始终认为这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一心想早日收回来。
2)关于石油政策。
3)债务问题。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欠科威特,阿联酋及其他海湾国家300亿美元债务。
1.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举例说明
①殖民主义政策的产物;②宗教与民族冲突;③领土(能源)争端;④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⑤大国力量的介入。
(三)战争教训和影响:
1.残酷的战争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经济,而且造成了经济的全面倒退;
战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伊朗伤亡和被俘10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石油产量由战前的600万桶下降到战后的200万桶。
伊拉克也损失惨重,伤亡和被俘人员48万人,损失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石油产量由战前的360万桶降到战后的260万桶,石油收入不及战前的五分之一,战争给伊拉克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00多亿美元,使伊拉克的经济发展至少推迟了20到30年。
2.战争给两国人民心灵投下了极大的阴影;
3.两伊战争还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
4.两伊战争为美苏等国插手这一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
(二)战争过程:时间:1980年9月-1988年8月
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长期以来,两伊存在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双方发生边境冲突。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斡旋下,两伊签订《国界和睦邻条约》(即《阿尔及尔协定》),规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同意将克尔曼沙赫省的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伊拉克。两国矛盾有所缓和,但未真正解决。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诺。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两伊关系急剧恶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称要废除边界协定,双方边境冲突逐步升级。
9月17日,伊拉克宣布对阿拉伯河拥有全部主权。22日出兵伊朗,战争爆发。战争初期,伊拉克得势,占领伊朗约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双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发动反攻,基本上收复全部失地。7月,伊朗军队越过边界,占领伊拉克境内的一些城镇和据点。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势,双方进入相持阶段。1984年 4月起,战争向海峡水域和城市区扩展。
为破坏对方经济和切断石油出口运输线,发生了“油轮战”和“袭城战”,双方竞相攻击对方的石油基地、中心城市,袭击出入对方港口的油轮。两伊战争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伊斯兰会议组织、不结盟国家等都曾多次出面调停,但由于双方条件相距甚远,未能奏效。1987年7月20日,安理会通过结束两伊战争的598号决议。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则坚持应惩办战争祸首,要求萨达姆下台,拒绝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连续发动进攻,收复失地后于7月又进入伊朗境内。7月18日,伊朗改变以往强硬态度,宣布接受安理会的598号决议。8月20日,双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主持下双方开始直接谈判。至此,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这场战争使双方死亡约100万人,伤约170万人,相当于四次中东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17倍,整个经济损失高达约9000亿美元。1988年8月20日两伊正式实现全线停火。
战争三阶段:
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阶段
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阶段 “袭船战”、“袭城城”、甚至
边境地区互有攻守阶段 使用化学武器
(一)背景
1.领土(石油)争端: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
2.宗教和民族矛盾: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矛盾;(伊朗90%以上的居民和伊拉克60%以上的居民属伊斯兰教中的什叶派,而在伊拉克执政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成员属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两个教派的矛盾加剧了两国的紧张关系。)萨达姆与霍梅尼的个人恩怨;(霍梅尼曾在伊拉克流亡十多年,他鼓动伊拉克的什叶派反对执政的逊尼派,被萨达姆下令驱逐出境。霍梅尼1979年在伊朗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对伊拉克的什叶派产生了巨大影响。萨达姆为抵制霍梅尼的影响,对国内的什叶派采取了强硬措施,导致了两伊矛盾的加剧。)
3.地区霸权政策:萨达姆奉行地区霸权主义;
4.大国力量介入:两伊盛产石油,成为大国争相控制的对象,也增加了两伊矛盾的复杂性。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