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13745  313753  313759  313763  313769  313771  313775  313781  313783  313789  313795  313799  313801  313805  313811  313813  313819  313823  313825  313829  313831  313835  313837  313839  313840  313841  313843  313844  313845  313847  313849  313853  313855  313859  313861  313865  313871  313873  313879  313883  313885  313889  313895  313901  313903  313909  313913  313915  313921  313925  313931  313939  447090 

7.读右下面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标出箭头,完成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过程。

(2)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A    :B   

   C    ;D   

(3)地壳物质大循环过程可概括为:从    

到形成    ,又到新的    形成。

试题详情

6.若右下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甲为岩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夏威夷群岛的形成与①作用有关

   B.喀斯特地貌是③作用的结果

C.乙类岩石具有层理结构

D.大理岩属于丙类岩石中的一种

试题详情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回答3-5题。

3.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4.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分别属于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5.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查转化的模式图是

试题详情

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回答1-2题。

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2.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3中

A.火成岩1为喷出岩         B.火成岩2为喷出岩

C.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喷出岩    D.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侵入岩

试题详情

[例题](09年江苏地理第5,6题) 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5-6题。 

5.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      B.③     C.④     D.⑤  

6.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I--①      B.Ⅱ--③     C.Ⅲ--⑤     D.⑥--I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图3中箭头①表示固结成岩,箭头②表示沉积岩受高温熔融作用(重熔再生),箭头③表示熔岩冷却,箭头④表示熔岩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箭头⑤表示变质作用,箭头⑥表示变质岩受到外力作用。作答第5题,学生对玉石的形成了解甚少,但大理岩是典型变质岩,故据题干提示“昆仑玉与大理石的形成过程同属”,选择D。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的化石环境为沉积环境,通过箭头①固结成岩作用完成。故第6题选A。 

[答案]5.D  6.A

[能力训练]

试题详情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考点五.地壳物质循环

[考点解读]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要说明地壳物质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可用右两图来表示:

[考题例析]

试题详情

6.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报告》

  ⑴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           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

⑵完成海陆风气流(箭头)示意图。

⑶下面是调查获得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海陆风
2.3
2.6
2.1
5.0
7.0
12.6
10.7
13.7
9.7
9.3
3.7
2.3
81.0

数据分析的结论:

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     (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       强盛,从而“掩盖”了昼夜的海陆风。

⑷分析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的影响。

试题详情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云贵高原年太阳辐射总量较青藏高原低,主要由于

  A.①     B. ②     C. ③     D .④

5.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

A.①增强   B. ②减弱   C. ③增强   D .④减弱

试题详情

读城市风示意图,回答1-3题。

1.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 )  

A.气温高,气压高   B.气温高,气压低  

C.气温低,气压低  D.气温低,气压高 

2.如果要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空气的污染,应选择( )

A.甲   B.乙    C.丙   D.丁 

3.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 )

A.市区   B.郊区   C.远郊   D.农村 

试题详情

(一)大气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是有选择性的。又由于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部分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是很少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

据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为-18℃,实际为15℃。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提高了33℃多。

3.太阳辐射透过地球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面和大气之间进行一系列能量转换。

如上图,其过程包括:①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而削弱,只有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②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③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释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考题例析]]

[例一](09年广东文基) 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解析]一般而言夜有浓霜,白天会有晴好天气。这是因为霜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到了地面上物体温度降到0℃以下凝结而成的。霜的凝结不仅是地面温度降低,还要取决于天空有没有云,是否刮风。天空有密云的时候,就仿佛替大地盖上了一条被子,地面的热量不易散发,温度就很难降到0℃以下,地面温度在0℃以上时就不可能形成霜。可是在刮风的日子里,即便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由于冷空气积聚不起来,仍然结不成霜。换句话说,要结霜必须是天空少云,也不刮风,而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凝结成霜的这些条件,正是晴天的征兆,所以说“霜重见晴天”。

[答案]D 

[例二]下图中各箭头及序号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读图回答(1)-(2)题。

(1)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与其有关的主要是

 A.①  B.②  C.④  D.⑤

(2)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华北平原纬度低,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与其有关的主要是

 A.①  B.②  C.④  D.⑤

[[解析]该题通过联系图反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的过程中,首先被大气反射、散射、吸收等削弱,其中反射作用的削弱最为强烈,因而阴天是气温一般较低,这是云层的反射作用所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有选择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直接到达地面是地面增温,地面增温以后又形成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大气增温以后又以大气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从而实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一般阴天的时候夜间温度不会太低主要是大气逆辐射强的缘故。在今后的复习中要注重对地理过程、原理的理解,并且要注意利用各种变式图来加强理解和记忆;同时可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十雾九晴、晴天的时候天空是蓝色的等)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太阳辐射(图中②)到达地面首先要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图中①),长江中下游平原阴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华北平原晴朗天气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华北平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大。,同时大气对地面还存在着保温作用,通过大气逆辐射(图中④)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还给地面。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因而虽然白天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大。但年平均气温比四川盆地要低得多,故第

[答案](l)C.(2)A。

[例三](09年广东地理第12,13,21,22,23题)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图4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13题。 

12.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13.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解析]本组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相关原理的理解。图示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2600<甲<2700,2600<乙<2700,1900<丙<2000,故第12题选择C。物体释放辐射能力与其温度呈正相关,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故第13题选择B。

[答案]12.C  13.B

[能力训练]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