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13892  313900  313906  313910  313916  313918  313922  313928  313930  313936  313942  313946  313948  313952  313958  313960  313966  313970  313972  313976  313978  313982  313984  313986  313987  313988  313990  313991  313992  313994  313996  314000  314002  314006  314008  314012  314018  314020  314026  314030  314032  314036  314042  314048  314050  314056  314060  314062  314068  314072  314078  314086  447090 

(1)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2)你用那英雄的体魄,筑起我们民族的屏障

(3)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试题详情

我欣赏这首诗的          ,因为                  

                                         

我欣赏这首诗的          ,因为                  

                                        

试题详情

饕tiè      zhè   鸪    liáo    望  tǎn  

试题详情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当我死时》抒发了去国怀乡的强烈情感,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表达了祖国统一的热望。活着的时候不能回到祖国,诗人感到无比的遗憾与痛苦,他用“饕餮地图”“代替回乡”,希望死后安葬在祖国大陆,躺在“母亲的国度”--长江、黄河之间。

《黄河颂》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颂歌,是我们民族英雄主义精神传统的颂歌,是我们民族伟大坚强的英雄气概的颂歌。诗中朗诵词一开头的四句集中说出了这一颂歌的核心内容。

《长江之歌》抒发了对祖国母亲深情赞美、热爱的儿女情怀。诗中以长江的美好、博大、仁厚、雄伟的形象象征祖国母亲,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无限热爱、深情赞美的感情。

   《长江》抒发对新中国的赞美之情,歌颂了祖国母亲所处的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新时代。

   第二题

   这两首歌词中的黄河、长江所表现的精神,练习一的解答已做出了基本的回答。比如,“英雄的气魄”“民族的摇篮”“甘甜的乳汁”“母亲的情怀”“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等。自然地理特性与被赋予的历史、文化、政治内涵的“相近”“相似”点;有了这些“相似”点,其衍生的联想才有依据,其象征的精神才是自然的。

   第三题

   这篇散文的特色,一是歌曲表达的热爱祖国的情感是普通人心中都有的一种美好动人的情感。二是歌曲的旋律是柔美的、柔婉动人的。三是歌词中的意象、形象既是大众化的,又充满诗意,特别是它们既都直观可感又都很有特点,很容易激活中华儿女的生活经验。比如说热爱和平、不怕战争,只用了两个可感的意象(好酒、猎枪)就表现出来了。将文字难以表述的属于听觉的音乐表现了出来。如下几点:①用视觉来表现。“像灵巧的船桨划开了宁静许久的画面,那清凌凌的波纹舒缓地荡漾开来”,这个画面和音乐旋律的轻盈、柔缓是协调一致的。②文中先用一个动作暗示乐曲开始时的柔和、轻灵,即“郎朗的手像气功状态中的起式,缓缓地飘落在键盘上”(尤其是“飘”字)。③用了比喻和通感。上述①、②点都用了比喻+视觉,即“通感”的手法。④用了“效果”手法。看完电影出场后的美好心情是一例,“排箫般共鸣”“合唱”等也是一例。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试题详情

(三)写作特点

全文充满了对比和反衬。

   首先,是童年时代那奇特的看电影的经历。文章的笔力集中在看电影的特点上:电影票虽然很便宜,但是,仍然一票难求。文章写这种院墙外看电影,是为了和日后听音乐天才郎朗演奏钢琴曲作对比。为了引出这首歌曲的特殊印象,作者又把它和一般的歌曲加以对比:不像一般战斗歌曲那样要让人尽情“狂唱不已”,而是需要“委婉轻柔地哼的”。这一切都为了引出听天才钢琴家郎朗演奏《一条大河》。 纵观全文,花这么多的篇幅,似乎有点过分。但是,这种印象的特点是柔婉动人,与后来听钢琴演奏并没有集中在柔婉这一点上把二者深刻地贯穿起来。

试题详情

(二)文章思路

文章总体上分为两部分。

试题详情

(一)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自己童年时和“去年”两次听《我的祖国》的过程,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这首歌带给作者的心理感受。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艺术的巨大魅力,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对家乡,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试题详情

(三)写作特点

《当我死时》

1. 想象丰富,形象鲜明。“葬我,在长江黄河之间”写出了作者把自己的生命和祖国大地融为一体的心愿。长江、黄河的涛声是“安魂曲”,祖国大地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作者的眼睛“望透黑夜”,“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足见作者丰富的想象。

  2. 感情真挚,凝重。“当我死时”“一颗心满足地睡去,在祖国大地上坦然地睡去”以及“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描绘出了一位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赤子情怀。

《黄河颂》

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先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即“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婉转/结成九曲回环”,然后纵向描写黄河的流程--“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歌词主体部分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长江之歌》

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长江和黄河一样养育了中华民族,我们从她身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同样,我们像依恋母亲一样依恋长江。《长江之歌》下面接着说“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长江变成了人,变成了养育中华儿女的母亲。下面作者把长江流经的山脉和注入的大海,用一个比喻结合了起来:“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臂膀,不但有形象感,而且很巧妙。作者的智慧在于,用“臂膀”的比喻把它们联系起来。“臂膀”是母亲的,所引起的联想,又向另一个方向(人文的方向)生发,所挽起的,就不是高山大海,而是骨肉儿女了。有了这一切,歌词就不是在感觉上滑行,而是深入到抒情层次,抒发的就是对长江、对祖国的儿女情怀。

《一条大河》

试题详情

(二)重点诗句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代替回乡

解析  余光中用了西方现代诗歌的一种复杂的修辞技巧,用味觉的大吃大喝、食而不厌,来形容视觉的贪婪。想象的奇特在于联想比较曲折,和一般的日常联想异趣。虽然是西方现代诗歌的手法,但文字却是中国古典传统诗文意蕴,味道十足的,这就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对峙中的和谐。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的臂膀。

解析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写出了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的事实;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又写出了黄河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城防;比喻为一个巨人,“千万条铁的臂膀”就是黄河的无数支流。这些语言既形象又深刻,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试题详情

(一)文章主旨

《当我死时》是余光中80年代后的作品,浸透着浓浓的爱国热情。这首诗通过对自己死亡后的想象,表达了至死不渝地眷恋故乡的情结。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