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14983  314991  314997  315001  315007  315009  315013  315019  315021  315027  315033  315037  315039  315043  315049  315051  315057  315061  315063  315067  315069  315073  315075  315077  315078  315079  315081  315082  315083  315085  315087  315091  315093  315097  315099  315103  315109  315111  315117  315121  315123  315127  315133  315139  315141  315147  315151  315153  315159  315163  315169  315177  447090 

教学流程:

 

  创设     尝试      自主      反馈

  情境     引导      解决      梳理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试题详情

6.   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编制数学应用题。

试题详情

5.   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试题详情

4.   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试题详情

3.   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试题详情

2.   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试题详情

1.   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试题详情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试题详情

(1)   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3)   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4)   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5)   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试题详情

3、《数学“符号语言”教学的层次性》数学通报 1999.3 冯德雄 章明富。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