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15588  315596  315602  315606  315612  315614  315618  315624  315626  315632  315638  315642  315644  315648  315654  315656  315662  315666  315668  315672  315674  315678  315680  315682  315683  315684  315686  315687  315688  315690  315692  315696  315698  315702  315704  315708  315714  315716  315722  315726  315728  315732  315738  315744  315746  315752  315756  315758  315764  315768  315774  315782  447090 

4、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例题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       作用进行的。

[答案](1)①N、P、K等营养元素和水  ②植物残体和排泄物  ③动物残体  ④游离氧  ⑤水分  ⑥氧气(02)  ⑦二氧化碳(CO2)  ⑧二氧化碳(C02)  ⑨氧气(02)  ⑩二氧化碳(CO2)、重碳酸盐、腐殖质等  (2)光合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岩石、地貌、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关系的题目,突出揭示了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的生物循环过程。解题必须紧紧把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条件、原料、能源以及产物和作用,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作用、生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生理过程中与岩石圈(包括土壤)、大气圈、水圈所发生的物质交换关系。

试题详情

3、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原始大气:CO2、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氮气(78%)、氧气(21%)。

  ②对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②对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煤、石油);促进土壤的形成

  ④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⑵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巨大作用。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氧和CO2的平衡,净化大气;

②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对农业起到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的作用。

③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考点二: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试题详情

2、五大要素的表述要点:

大气: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等;  水:水资源的丰歉程度;

岩石:地质情况;            地貌:地形、地貌等

生物:植被类型、疏密等。        土壤:是否深厚肥沃、有无冻土等;

试题详情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试题详情

9、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1) 板块: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被一些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为六大板块:(右图写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多火山、地震、矿产分布。

(3)板块边界与地貌

 

   若大陆板块(如亚欧板块)与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由于拖拽,常有地震发生,在地形上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如亚欧板块)与大陆板块(如印度洋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或海洋(如红海、大西洋)。

(4)板块学说的应用

解释地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形成、矿产的分布和各地貌的形成等。

第6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试题详情

8、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试题详情

7.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1)   流水作用:侵蚀-冲刷:沟谷、峡谷、瀑布等,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

           溶蚀: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堆积-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2)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如戈壁

  堆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等

(3)冰川作用:侵蚀-角峰、冰斗、U形谷

堆积-冰碛丘

(4)波浪作用:侵蚀-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等)

堆积-海滩(泥质海滩、沙质海滩)

 

试题详情

6、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见下图

 

(2)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法如煤、铁矿等.订计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时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3)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烈度会变大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是雨水汇集区,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6)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见下图

 

试题详情

5、地质构造的类型:

(1)褶皱(背斜、向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①地垒(地貌上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

②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小结

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影响
类型
判断依据
对地貌影响
实例
形态
岩层顺序
地形
成因
褶皱
背斜
上拱
中心老两翼新

岩层上拱而成山
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弧形山系)、阿尔卑斯山脉(系)

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谷
向斜
下弯
中心新两翼老

岩层下弯而成谷

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
断层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两侧上升
块状山地
庐山、泰山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两侧下降
裂谷、凹陷地带
东非裂谷、汾河谷地

试题详情

4、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