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15594  315602  315608  315612  315618  315620  315624  315630  315632  315638  315644  315648  315650  315654  315660  315662  315668  315672  315674  315678  315680  315684  315686  315688  315689  315690  315692  315693  315694  315696  315698  315702  315704  315708  315710  315714  315720  315722  315728  315732  315734  315738  315744  315750  315752  315758  315762  315764  315770  315774  315780  315788  447090 

3、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制约性)(评价性语言应当从自然环境要素的地形、地势、气候、水文(跨河)等有利因素和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评价。)

   ①地形:

A.平原: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

    B.山区: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

           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对航空影响小

   ②地质: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喀斯特地区--防塌陷,渗漏。

  ③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一一公路、铁路

      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

  ④土地:少占土地,尤其是良田;

(2)社会经济因素(主导、决定性)

  ①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②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客货运大增,资金充足交通建设--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区域发展。(如: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以及相关产业的形成,拉动内需,吸纳劳动力就业,加强加快起止点及沿线的人员、物资、文化、信息交流、传递和贸易的发展。)

 ③资金-一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

  ④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稠密区,最大限度受益

 ⑤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

 ⑥政治:(社会的长期稳定与繁荣、加强民族团结、国防安全的需要,加快脱贫步伐、促进友好往来、文化传播。)如京九线--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  青藏铁路--加强援藏、巩固国防等。

(3)科技因素(可行性)

科技是交通建设的保障,如在冻土上修铁路技术已解决等。

试题详情

2、交通主要方式:五种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

(1)铁路:运量大、运速快、运价较低、连续性好;

(2)公路:灵活性好,但运量少,适于短途运输;

(3)水运:运量大、运价低,运速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4)管道:连续性好、运量大,投资大、灵活性差。

(5)空运:运速快,但运量小、运价高;

试题详情

1、交通重要性: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试题详情

14、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不合理工业生产活动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对策:消除污染,植树造林。

第11讲《交通》

考点一: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试题详情

13、工业集聚和分散

 
原因
表现形式
结果
工业集聚
获得规模效益
①运输量大的协作工厂集聚
②新兴产业集聚
形成工业化的生产集聚地域
工业分散
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①复杂产品的原料和零部件由分布在很多地区的工厂供应
②每一种原料和零部件都会销售到很多地区
形成跨国公司以及国际和区际的劳动分工

考点三: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试题详情

12、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

(1)发展迅速的原因:①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②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③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台,靠近东南亚的优越位置;④劳动力丰富廉价的优势条件;    ⑤侨乡

(2)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对外资吸引力下降,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发展后劲不足。

(3)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①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轻工业为主)先天不足;②科研实力比不上长三角地区;③市场腹地不够广阔;④工资和地价水平提高;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4)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调整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信息产业升级。

②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筑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③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④加强规划和管理,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试题详情

11、产业转移

(1)原因:

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

②降低生产成本;

③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2)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

(3)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①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

  ②对于接受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4)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设分厂的原因是: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低廉的地价。如跨国公司在中国建芯片生产厂、汽车厂,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不是因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

试题详情

10、新兴工业区案例2-高技术工业区:

(1)高技术工业部门:电子、半导体、核工业、航天、高分子合成、遗传工程、激光。

(2)高技术工业的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3)高技术工业的先驱和典范--硅谷

   ①区位优势:

    A.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B.气候宜人:属于地中海气候。

    C.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崛起的早期起了关键性作用。

D.便捷的交通: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E.军事订货:为美国高技术工业发展的独有条件。

   ②主导工业:微电子工业

③发展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硅谷”的土地被占用殆尽,新工厂建在得克萨斯等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以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很便宜的优势条件。

(4)注意世界著名高技术工业区:

①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环境优美,有“花园城市”之称。“科学之都”、“计算机之都”。

②日本“硅岛”--九州岛、科学城--筑波(世界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

③德国慕尼黑;英国苏格兰。

④中国:中关村、台湾--新竹科技园

试题详情

9、新兴工业区案例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1)发展条件

   ①大批廉价劳动力

    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④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

    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2)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3)发展模式: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4)萨斯索罗瓷砖工业小区:集中了许多相关企业和服务性机构机,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供销体系。在独立经营、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济生产。该工业小区集中了世界瓷砖工业生产的30%以及出口量的60%。

试题详情

8、新兴工业区概况:

(1)形成:20世纪50年代起,发达国家没有传统工业的乡村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分布: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