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15596  315604  315610  315614  315620  315622  315626  315632  315634  315640  315646  315650  315652  315656  315662  315664  315670  315674  315676  315680  315682  315686  315688  315690  315691  315692  315694  315695  315696  315698  315700  315704  315706  315710  315712  315716  315722  315724  315730  315734  315736  315740  315746  315752  315754  315760  315764  315766  315772  315776  315782  315790  447090 

3.城市地域结构:

指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地域结构影响因素:

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b交通便捷程度对地租的影响: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②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

③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

④行政因素:作为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3)城市地域结构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功能区
最佳区位
区位选择的原因
商业用地A:商业活动中心和服务中心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靠近市中心,交通便捷,商业付租能力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
住宅用地B
分布在盛行风上风向、河流的上游
占地最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靠近市中心处,在有的城市中出现了高级住宅区(近文化区)和低级住宅区(近工业区)的分化,他们在空间上背向发展。
工业用地C
远离市中心,向城市外缘移动,向交通干线集聚。
专业化程度高、协作性强,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又污染市区环境。分布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下游。

考点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试题详情

2.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因素,如故宫)

(2)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并不完全取决)

(3)影响地租高低的直接因素:

   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②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递减,但并没有以市中心为同心圆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沿街道弯曲)

试题详情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1)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2)明显的功能分区和稠密的道路系统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3)各功能区连片分布,界线模糊。任何一个功能区都可能兼有其它功能。

试题详情

10、中国文化与人口

 
传统人口文化
  对人口的影响
人口文化
婚俗观念
早婚早育
提高出生率 
晚婚晚育
生育观念
多子多福多育多子重男轻女
提高出生率 
少生、优生、优育
职业选择
重仕轻民重农轻工、轻商
从事农业人口比重大
职业无贵贱
人口流动
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
婚姻地域范围小,人口迁移数量少
婚姻地域范围扩大,人口迁移更频繁

第13讲《城市》

考点一、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试题详情

9、外国文化与人口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婚俗

婚俗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初婚年龄
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司空见惯,人口出生率低
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偏低,人口出生率高
婚姻的稳定程度
不够稳定,离婚率高,再婚现象较多,大大降低出生率
较稳定,离婚率较低,出生率较高

(2)宗教:一般不反对人口的增殖。

试题详情

8、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由于对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标准的认定,可能存在较多的主观因素,所以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考点四、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试题详情

7、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1)资源:正相关(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2)科技发展水平:不确定 当多开发的资源>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

(3)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试题详情

6、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①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并不确定,比如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及消费水平等不断变化,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

   ②相对确定性(具体时期内,假定制约因素保持不变(如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以及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时,可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估计)

试题详情

5、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试题详情

4、国内人口迁移

(1)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①特点:A人口迁移规模小;B频率低

   ②迁移方向:这一时期我国人口的净迁出地区主要是辽宁、山东、上海和四川等省市,西藏为迁出和迁入持平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③影响因素:A计划经济;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政策限制农民进城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①特点:A人口迁移日趋活跃;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

     B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目的:务工、经商、学习)

   ②迁移方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③影响因素: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B.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提供了契机。

   C.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3)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原因

(4)中国“民工潮”现象

①成因:A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B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C农村劳动艰辛,文化落后。D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就业压力大。E城市吸引力大,城乡或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差距悬殊。F国家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机会。

②特点:A流动的经济定向: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地农业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的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主要的输入地。B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体,“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C流动不稳定。D文化素质偏低。

③影响:

A利: a有效调整了劳动力资源的地区配置,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和人地矛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B弊: a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增加了社会治安和城市就业压力;b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和生态环境恶化。

考点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