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16510  316518  316524  316528  316534  316536  316540  316546  316548  316554  316560  316564  316566  316570  316576  316578  316584  316588  316590  316594  316596  316600  316602  316604  316605  316606  316608  316609  316610  316612  316614  316618  316620  316624  316626  316630  316636  316638  316644  316648  316650  316654  316660  316666  316668  316674  316678  316680  316686  316690  316696  316704  447090 

35、下列对巴黎公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革命的爆发与普法战争有关

B.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无产阶级在军事上犯了错误

C.它在实践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D.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试题详情

34、“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这个“幽灵”诞生的标志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第一国际的成立           D.巴黎公社的成立

试题详情

33、就如何看待中国近代民族独立与现代化关系的问题,某班经过激烈的辩论,产生了两种

观点,对这两种观点的评判,你认为更符合近代中国实际的是: 

甲方: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只有先进行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乙方:从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探索的结果看,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A.甲方                B.乙方     

C.甲方乙方都符合           D.甲方乙方都不符合

试题详情

32、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个是《时务报》;一个是《民报》;一个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应是:

  A.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法运动

 C.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试题详情

31、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请你判断他裱糊屋子和材料分别是:

A.清朝封建统治    民主共和        B.清朝封建统治    君主立宪制度

C.清朝民主立宪    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   D.清朝封建统治  西方先进科技

试题详情

30、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试题详情

29、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 老农非常畏惧日本人         B. 辛亥革命影响有限

C. 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         D. 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试题详情

28、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①实现国共台作   ②领导北伐战争   ③提出“新三民主义”  ④颁布《临时约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试题详情

27、国民党副主席江炳坤、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都把拜谒中山陵作为全部行程的首选和必到之处,可以看出台湾民众对中山先生的爱戴。据台湾《联合报》统计报道,有83%的台湾民众认为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国父”,这主要基于孙中山 :    

A、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B、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C、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试题详情

26、“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吾台民……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这篇檄文应当出现在:

  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B.《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C.《天津条约》签订之后   D.《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