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17481  317489  317495  317499  317505  317507  317511  317517  317519  317525  317531  317535  317537  317541  317547  317549  317555  317559  317561  317565  317567  317571  317573  317575  317576  317577  317579  317580  317581  317583  317585  317589  317591  317595  317597  317601  317607  317609  317615  317619  317621  317625  317631  317637  317639  317645  317649  317651  317657  317661  317667  317675  447090 

3、西汉实行的编户制度。

①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

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

②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③影响: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试题详情

2、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

②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

③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  封

建生产关系转变

试题详情

1、夏、商、周时期的贡赋制。

试题详情

6.封建统治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土地兼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了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农民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较重,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当时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对土地兼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由于国家占有小农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力的强弱.而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的矛盾恰恰在于同国家争夺财源。因此历代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曾实行过一系列抑制兼并的政策。如西汉末年王莽实行王田制、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等,对于抑制土地兼并和促进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王田制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均田制建立在国家掌握大量荒田的基础上,方田均税法损害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都有其局限性或负面效应。由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以及封建国家往往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权的条件下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被统治阶级农民在起义过程中提出过“均田免粮”的口号,近代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但由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完成废除封建制度的任务。

考点八: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试题详情

5、封建土地占有状况变动的基本趋势是: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其结果是:①地主阶级控制了惊人的土地;②农民无以为生;③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新政权中有远见统治者往往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①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②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但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避免,成为封建统治者无法走出的一个怪圈。

试题详情

4、封建社会对土地制度进行了不同的调整,体现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试题详情

3、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比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突出特点(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试题详情

2、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封建社会自身无法克服两种矛盾:农民和地主;封建国家和地主。

试题详情

1、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在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在奴隶社会,实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和农民阶级的个体土地私有

制,是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基础。

试题详情

5、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

或少地

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

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第一阶段是变土地农民私有制为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土地改

革完成后,农民成了小块私有土地的所有者和耕种者,但由于小农经济自身的局限

性,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农民内部的两极分化,主要通过土地买卖和租佃关系体

现出来;二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与工业化的战略矛盾。于是政府引导农民走

合作化的道路。这一道路先后经历了两个发展过程:一是互助组,二是初级农业合

作社。

第二阶段是变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

的土地制度。1956年6月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标志着私有土地

向集体所有制转变。在高级社里,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土地已不再作为一项

私有财产取得分红。此后又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将土地私有制改造成为农

村集体所有制。在实行这种土地制度期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高度集中,土地不

能出租、买卖。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

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