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载19世纪以前,英国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经常装载90%,有时高达98%的贵金属,只有极少的货物。此现象直接反映了当时 ( )
A.中国生产力水平较英国发达
B.中英两国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C.中国自然经济体系下的商品贸易活跃
D.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
33.(1)符合时势发展的大趋势:实现民族独立。(1分)实现近代化(或实行资本主义)。(1
分)把握到大众的心理:对民族危机加剧不满;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不满;要求解决民生问题。(3分)
(2)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分)任务:反帝反封建。(1分)性质:民主革命(1分)
(3)大趋势: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分,答到其中3点即可)。
(4)物质力量: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邓小平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3分)
32.(1)变化:从三代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法治的开始形成。(1分)
态度: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1分),主张“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1分)
(2)特点:皇权高于法律;(1分)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1分)礼法并用。(1分)
(3)表现: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传入;(1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兴起,(或清朝出现统治危机亦可);(1分)近代经济活动的需要。(1分)
(4)原则:《约法》:实行法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尊重人权。(3分)《宪法》: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原则;(2分)
进步性:人民享有真正广泛的民主权利;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2分)
31.(1)政府移民主要趋向:内地居民迁到边疆地区。(1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开发边疆,巩固边防,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2分)
(2)我国古代的自发移民有两种主要趋向:
第一种趋向是“北农南迁”,带去了技术和劳力,不断推动江南经济的发展,最终使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2分)
第二种趋向是边疆(尤其是北方边疆)的少数民族内迁,有利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发展。(2分)
(3)原因:不平等条约“允许华工出国”,列强借此掠夺、骗拐华工。(1分)
社会特征:半殖民地性。(1分)
33.(1)依据材料二,分析三民主义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趋势,将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的依据。并说明第一阶段的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论所产生的“物质力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月月考答案
1-5 BCDAA 6-10 DDBCC 11-15 DBCBD
16-20 BCCCD 21-25 BCBBD 26-30 CADBA
32.(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1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和所所学知识,说明“今昔情势不同”的表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两部宪法的基本原则。(5分)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1)从有无组织性来看,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可分为政府移民和自发移民两种,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是什么?(1分)有何积极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中国古代的自发移民中,主要趋向又有哪几种?主要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 (2分)反映当时的社会特征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16分)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材料三 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挺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延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粪,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四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如左: 一、议决一切法律案。…………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但关于行政诉讼及其他特别诉讼,别以法律定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五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
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1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所学知识,说明“今昔情势不同”的表现。(3分)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两部宪法的基本原则。(5分)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2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