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19005  319013  319019  319023  319029  319031  319035  319041  319043  319049  319055  319059  319061  319065  319071  319073  319079  319083  319085  319089  319091  319095  319097  319099  319100  319101  319103  319104  319105  319107  319109  319113  319115  319119  319121  319125  319131  319133  319139  319143  319145  319149  319155  319161  319163  319169  319173  319175  319181  319185  319191  319199  447090 

21.100年前,梁启超在兴民权基础上发表《新民说》,提出“新民”思想,他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梁启超发表《新民说》意在说明 (  )

A.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B.中国政治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要革命,不要改良        

D.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试题详情

20.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多年。有人把武昌起义的发生说成是张之洞“种豆得瓜。”这种说法的依据是  (  )

A.张之洞横征暴敛,埋下了人民仇清的种子

B.张之洞在鄂开展洋务,客观上为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

C.张之洞残酷镇压人民反抗,引发了人民更强的反清情绪

D.张之洞思想守旧顽固,使革命在沉默中爆发

试题详情

19.下面是《申报》登载的《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文中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试题详情

18.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试题详情

17.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  )

A.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试题详情

16.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状况应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试题详情

15.日人植松良二之现场报道说:“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律严明。将校率军士,

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 竟无一不遭此难者,决非过论。”史料中的“联军”指的是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      

B.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军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八国联军     

D.抗战胜利后在华的美国侵略军

试题详情

14.右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

说法比较可信的是  (  )

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

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

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

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

试题详情

13.“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的是 (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试题详情

12.变法维新的呼声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酝酿,但只有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它才发展成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其社会条件不包括   (  )  

  A.“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举步维艰”的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揭杆斩木”的农民运动初显端倪    

D.“自强新政”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