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19794  319802  319808  319812  319818  319820  319824  319830  319832  319838  319844  319848  319850  319854  319860  319862  319868  319872  319874  319878  319880  319884  319886  319888  319889  319890  319892  319893  319894  319896  319898  319902  319904  319908  319910  319914  319920  319922  319928  319932  319934  319938  319944  319950  319952  319958  319962  319964  319970  319974  319980  319988  447090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27-1949年)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7-1937.7)

                   南昌起义(目的、时间、领导人、意义)

          武装反抗国民党  八七会议(时间、内容)

                  秋收起义(时间、领导人、结果)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时间、意义)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中共领导的军事斗争             1928-1930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根本原因:中共左倾错误

原因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外因:日本侵华及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红军长征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长征路线

      转折: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2月,瑞金)

中共领导的政治斗争  发表《八一宣言》:反对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建立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时间、各派态度、意义)

                  背景

中共的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标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提出

                  发展:遵义会议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全面侵华标志:卢沟桥事变

            军事侵略     初期(1937.7-1938.10):全面侵华 

                 阶段  相持(1938.101945.8 ) 诱降国民党

                    投降:1945.8.15     军事打击敌后战

推行以华治华策略    场,推行扫荡和残酷的三光政策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法西斯殖民统治  建立伪政权

                    在占领区推行“治安肃正运动”“治安强化运动”及“清乡运动”

                   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提出“适地适产主义”

经济侵略  措施   以“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进行经济掠夺

                    控制垄断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

                    推行物资管制及掠夺大量劳动力

                影响:极大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使民族工业日渐萎缩

                  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时间、标志)

抗战防御阶段

                   开辟敌后战场(名称),与国民党正面战场相配合

                 坚持抗战,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日军“扫荡”

中共坚持领导抗战  抗战相持阶段               原因:国民党政策转向反

                 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动(时间、标志、方针、事件)

                              以斗争求团结(方针

胜利时间                意义)

          抗战反攻阶段

                 胜利意义

                  成熟:1940.1《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原因)

中共理论的完善:毛泽东思想的完善

                  地位确立:中共七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

3、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4)

背景: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国民党六大)

     中共七大: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抗战胜利初期:中共为民主和平而努力  中共努力         时间

(1945.8-1946.6)               参加重庆谈判  内容:签订“双十协定”

        结果:确立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时间、内容)

                   结果:被国民党撕毁,和平努力失败

                          国民党  全面进攻1946.6-1947.2

                   防御阶段       重点进攻(解放区)

                  (1946.6-1947.6)结果:先后粉碎敌人全面进攻和

                           条件     重点进攻

                    反攻阶段       刘邓跃进大别山

解放战争时期: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  (1947.6-1948.6) 战况  陈赓挺进豫西

                              陈毅、粟裕挺进鲁西南

                   决战阶段     战况:三大战役 

                  (1948.9-1949.1)  结果

                         北平谈判破裂:1949.1.21-1949.4.20

解放战争胜利  渡江战役:1949.4.21

        解放南京:1949.4.23

外国资本的排挤       追剿残敌,解放大陆全部领土1951

        原因  封建势力的压制

民族经济的破产    官僚资本的打压(经济统制、统购统销及专卖制度)

        表现

中国当代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1949年至今)

试题详情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1905-1927年)

           列强侵华政策改变,采取以华治华的方针,积极扶植代理人,武昌

起义后,扶植袁世凯,帮助其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武昌起义后,武力干涉中国革命,政治上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军

1、列强对华的侵略   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致使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袁世凯死后,采取“以华治华,分而治之”的策略,导致中国近代出现军阀分裂割据的局面;

          一战期间,欧美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日本乘机加紧侵华,占领山东,被迫使袁世凯政府几乎全部接受了《二十一条》,一时形成独占中国局面;

           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侵略,政治上通过《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到列强共同支配局面;军事上干涉国民大革命,扶植蒋介石,导致大革命失败;

2、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清政府的自救运动:1905年仿行“预备立宪”,组建皇族内阁,加速了其灭亡

(2)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

             代表人物:孙中山        地位

                  哲学观点:知难行易  主要内容

理论探索:民主革命思想  主要观点            作用

                           背景(历史教训、组织基础)

三民主义 主要内容(核心)

政治观点      评价(作用及局限性)

评价               背景(教训、条件及组织)

目的及主要内容

 新三民主义  特点:体现联饿、联共、

        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精神

      意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背景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出现

              组织准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

           过程  理论准备:三民主义的提出(内容及评价)

              舆论准备:与改良派对论战(代表人物、论战内容、影响)

              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代表、结果及原因、影响)

                 军事:武昌起义(领导者、结果,胜利原因及影响)

 实践探索:辛亥革命     高潮  政治: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间、概况)颁布《中国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性质)

              清王朝统治被推翻(时间)

            结果            标志:1912.3,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帝国主义的支持

原因  立宪派、旧官僚的破坏

    革命党人的妥协

    袁世凯的处心积虑及固有实力

            影响

(3)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派:实业救国,创办实业,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中华民国成立,提高子资产阶级地位,激发了他们

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重要原因  实业的热情

                   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斗争

    轻工业发展迅速,代表行业是              

概况

    重工业有所发展-化学工业,代表人物是    

发展趋势:没用前途的经济奇迹(原因),一战结束后,迅速衰退。

(4)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

       背景

       概况(兴起标志、主要人物、指导思想、主要阵营及活动基地)

新文化运动       核心: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的含义,影响)

       主要内容  打到“孔家店”(原因、概况、实质及评价)

                         代表人物

发动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  作用

              影响:文化平民化成为新潮流

       性质

       影响

(5)中国无产阶级的伟大探索

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李大钊等积极宣传社

理论探索   会主义革命思潮,为中国人民找到新的救国道路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实践探索:

         背景

         导火线    时间:1919.5-1919.6

           第一阶段 中心:北京

过程      主力及口号

五四运动         结果: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

         时间:1919.6

    第二阶段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阶级

         取得初步胜利(表现)

影响  五四精神的激励:爱国主义,民主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条件(思想、组织、阶级及领导)

                   时间、地点

标志:中共一大召开 主要内容(党纲、领导机构、领导人及分工)

中国共产党成立           意义

                  局限:奋斗目标不符合中国国情

        纠正:中国二大(时间、奋斗目标)

 续表             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8)

领导工人运动  时间:1922.1-1923.7

中国共产党成立        概况: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京汉铁路罢工被镇压为结束

                教训: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理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明确提出,正式确立)

国共第一次合作  实现:国民党一大召开(时间、内容)

         影响:国民大革命蓬勃兴起(口号、目标、过程、结果)

                标志: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

结果:失败  原因

3、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

         衣着变化  民国时期:颁布男女礼服形制

              传统服饰改良:中山装和旗袍

        “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概况)

(1)社会生活  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西餐馆、西菜馆、咖啡馆等陆续出现)

        建筑: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     ,近代居民北方多居    ;南方及天津等居住中西合璧的    

             近代报刊出现于    

读报刊  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刊是   ,创刊于  

     清末四大小说期刊是                

     中国最早放映电影是在    

看电影  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电影是         ;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是      ,时间是     ,导演是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是      ,完成于    

      见面礼:鞠躬、握手

礼仪革新  婚姻风俗的变化:文明婚礼出现(原因,主要流行地域)

           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 

        交通                              

           水运: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的标志是             

(2)交通通讯     航空:中国航空业起步于   

            邮政

通讯 

电报电信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影响及特点是什么?

(4)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生变化的原因、影响是什么?

试题详情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期(1894-1905年)

1、列强对华的侵略

(1)列强对华的军事侵略: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蓄意侵华(日本对外扩张政策)

       原因

          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甲午中日战争    时间:1894年7月-1895年

       过程     开始:丰岛海战

战役

    决战:黄海战役

        结果:失败  标志:签订《马关条约》

              原因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列强深入到中国内地,掀起瓜分狂潮

影响  列强大量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投资建厂,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掀起了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初步形成

    义和团反洋斗争(原因、口号及评价、影响)

原因

              清政府对义和团“抚而用之”的策略(目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1900年6月-1901年9月

          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在华统治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最终形成。

              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影响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三国干涉还辽)

(2)列强对华的政治侵略  进一步抢占中国市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辛丑条约》中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区,直接监督清政府

              义和团运动的打击,改变侵华策略,放弃瓜分中国计划,改为在华积极扶植代理人,采取“以华制华”的方针

              抢占中国矿产资源,使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

(3)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

              对中国经济侵略由以商品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原因)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政治上,1905年,清政府仿行“预备立宪”

(1)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经济上: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目的: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

(2)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

                          影响: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原因

(3)农民阶级的反帝斗争:义和团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评价)

                    结果:被帝国主义与清政府联合镇压

                    影响: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4)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            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背景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并奖励商业

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派的“实业救国”热潮  代表人物

                    主张:实业救国,创办实业

影响:促进了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探索

              背景: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及西学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康有为:特点、目的、影响

代表人物及活动 梁启超:变法的必要性

        谭嗣同:发出时代最强音

理论探索:维新思想的发展          严复:系统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主张: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内容

活动:与顽固派论战  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经济因素

           背景  阶级因素

               民族因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意识真正觉醒,发出“救亡图存”的爱国呼声呼声

               思想基础:康有为等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序幕:“公车上书”,从理论走向政治实践

              准备活动  舆论:开学会、办报刊,形成变法新局面

           过程       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组织:保国会成立

               变法:百日维新(时间、内容)

                     标志:戊戌政变(时间、过程)

实践探索:戊戌变法     结果:失败    主观

      原因

         客观

           性质: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及思想解放运动

               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

           影响: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扩大了认知空间

                             解放了人们思想

                              推动了近代文化、教育及传媒的发展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改良道路行不通

试题详情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期(1840-1894年)

1、列强对华的侵略

(1)列强对华的军事侵略:英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抢占中国市场,蓄意发动战争

原因               原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原因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目的       时间    目的

                       概况:虎门硝烟       影响

①鸦片战争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意义

        过程           原因           

结果:清政府战败  标志: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时间、内容)及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影响: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根本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在华利益

原因  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过程  突出事件:火烧圆明园   《天津条约》:1858年6月

             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

             参与者:英法美俄    《北京条约》:1860年10月

          性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进一步加深

          影响  激起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引发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兴起了洋务派的洋务运动

(2)列强对华的政治侵略: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

①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割占中国香港岛,并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破坏中国的领土、司法、贸易等主权。

②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九龙司地方一区。

(3)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破坏中国关税主权,向中国大肆倾销商品等,使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①中英《南京条约》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名称、布局及特点)        开始:《南京条约》协定关税

② 破坏中国关税主权   过程  丧失:中美《望厦条约》

               加剧:《天津条约》,失去对民族经济的保护

 影响: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失去了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便利了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③大肆向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使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表现),并大肆从中国掠夺原料(表现及影响),使中国逐渐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引发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列强对华的文化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列强攫取在通商口岸传教,建立教堂及教会学校等,宣传西方的殖民思想等。

2、两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

(1)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月11日-1864年6月)

    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使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原因  重要原因:列强对华侵略与掠夺,加重农民负担,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起义时间、地点、进军路线     1851年1月,金田起义

        第一阶段(1851.1-1856.9)1853-1856,定都天京,并达到顶峰

    经过               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性质)

        转折:1856年,天京变乱(必然性及实质)

 过程     第二阶段(1856-1864.6)  启用新将领

                    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性质结果及原因)

                    1863年,天京被围

          标志         1864年,天京陷落

    结果:失败

          原因

性质

    时间长,范围广,影响深远

影响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资政新篇》的尝试,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天朝田亩制度》(时间、内容、性质、结果及原因)

(2)农民阶级的救国探索         时间及提出者

              《资政新篇》  内容及性质

                     结果及原因

                     意义

(3)地主阶级的救国探索         背景

                    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

地主阶级抵抗派  主要观点:师夷长技以制夷

理论探索:向西方学习          学习重点: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影响

                    背景

地主阶级洋务派  代表人物及主张:中体西用   

        “体用之争”  争执焦点及异同

               影响

学习重点:先进的科技及机器生产技术

(3)地主阶级的救国探索                最早:

           背景          代表企业  最大:

           口号  创办军事工业  性质:采用先进机器生产的封建官办企业

实践探索:洋务运动             弊端

           过程         代表企业

创办民用工业  性质:具有资本主义生产色彩的官办企业

   标志   作用:

           结果:失败

                 原因(根本)

           评价  积极作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局限性

(4)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

             原因: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时间

            代表企业       自身的不足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发展趋势:缓慢发展  清政府及洋务企业的压榨

                       列强及外商企业的排挤

                 政治: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体现出两面性特点

影响  经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原因

理论探索: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潮 代表人物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评价: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试题详情

(一)二战后至今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西欧国家衰落,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冲垮

             条件 美苏战后形成了实力均势,形成各自以他们为首的两大阵营

                 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导致战后关系破裂

              时间:1945-1991年

              区域:欧洲,争夺重点

              过程  序幕: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

                 开始:1947.3杜鲁门主义提出

主要形式:冷战       1948年美国马歇尔计划(内容、目的)

表现  经济 

                    1949年苏东国家成立经互会

                     1949年北约组织成立(成员国、目的)

对峙形式             军事

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成员国)

              影响

            区域:亚洲  时间:1950-1953

其它:热战     鲜战争  过程及结果

表现      影响:冷战扩大到亚洲

  时间

越南战争 过程及结果

影响:导致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时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原因:西欧国际地位的衰落及以联合而自保

                 欧共体的形成    准备  1951年煤钢共同体

                       过程    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表现           成立:1967年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建立关税同盟

进程  共同的农业政策

    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科技合作

   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

影响  增强,成为美国经济的竞争对手;

    欧洲开始寻求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美国的扶植

   日本的民主化改革

                日本的崛起  原因 日本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

                         日本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利用朝鲜战争,大发战争财

                      表现

                          促进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

影响  改变了战后美日关系,冲击了美国的

    霸权地位

    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美、日、

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

续表                     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

                   原因  美苏争霸的威胁

表现 不结盟运动     铁托等欧亚非一些国家领导人的倡导

                    诞生:时间、标志、宗旨

含义:积极发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意义:

              中国的崛起: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加强了多极化趋势

                 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积极影响  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东欧剧变(实质)根本: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

          两级格局的瓦解(原因)      原因 外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解体    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1990年,两德统一

过程  1991年经互会、华约解散

                              991年苏联“八一九事件”

                              解体:1991.12,独联体成立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总趋势:缓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潮流

                 世界形势            缓和(原因、表现)

          当今世界格局      特点:缓和与动荡并存    原因

                                 动荡 表现

                      特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世界格局  原因:各种国际力量的消长变化

                         有利于

                      影响  有利于

                         有利于

          中国近现代及当代史通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史及当代史分期及政权沿革

          晚清政府(1840-1912年)

中国近现代史       南京临时政府(1912.1-4月,南京)

  1840-1949年  中华民国  北洋军阀政府(1972.4-1928年,北京)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1946-1949年,南京)

               重庆国民政府(1937-1946年,重庆)

中国当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北京)

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与文化

试题详情

(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45年

1、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新发展: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俄国参加一战,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和不满,激化了阶级矛盾

            背景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

               用列宁主义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临时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准备   政府(时间、性质)

            过程    列宁《四月提纲》的发表(内容、作用)

                 “七月流血事件”检验了革命队伍,使革命时机成熟

                 时间

爆发 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概况)

意义

                          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主要内容

                          实质

探索过程          影响

                        原因、目的及时间

                  新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实质及作用

                        结果:没有被长期坚持下来

                           过程:

标志: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确立 特征

              实质:否定市场和商品经济

扩展:二战后成立社会主义国家评价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及经济体制调整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原因     

            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矛盾的加剧

            持续时间长(1929-1933)

(1)经济大危机  特点  破坏性强

            范围广,影响深远

            各国为解决危机,采取提高关税、货币贬值等转嫁危机的办法,导致世

影响  界经济进一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引发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危机,德、意、日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战争乌云笼罩在世界人民上空

(2)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运用

               原因:经济危机的冲击

                           原因

               标志:美国罗斯福新政  主要内容

从自由主义到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特点:推行社会福利和保障政策

                  实质及作用

                  主张

理论完善:凯恩斯主义 作用:战后西方各国的主要经济政策

           地位演变及原因

 

                   艺术:新古典主义音乐及表现主义音乐的盛行(特点)

                     默片时代

                   电影 现代电影之父

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艺术与传媒业     磨片时代的杰出代表:卓别林

                     奥斯卡奖的设立

                   电视: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主要功能)

试题详情

(一)两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

1、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与科技文化

(1)资本主义国家的两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政治前提

条件(英国的优势) 经济基础

               直接动力:市场的日益扩大

      时间: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

      过程:英国开始并率先完成然后扩展至欧美大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欧美大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领先部门:纺织业和铁路业

工业革命    棉纺织业

        冶金业与采矿业

成就 交通运输与铁路运输

   最突出成就: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是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特点  促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影响 促成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特点),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阶段

刺激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及加紧对殖民地的掠夺,使世界市场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步形成。

          时间:19世纪七八十年代到20世纪初期

         主要标志: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

             交通领域

             化学领域

         成就  钢铁部门

             最突出成就: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特点

             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促成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规模空前的大企业形成(特点),并出现

         影响   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帝国主义时期;

             进一步刺激了资本主义国家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和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并且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狂潮,世界市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

           国际贸易的发展(概况)

形式 人口和资本的流通

           武力威逼,抢占殖民地,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雏形: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的形成 过程  初步形成:19世纪五六十年代

           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代世界市场的新形式:经济全球化

         特点: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

           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使它们可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需要的原材料

        影响 和初级产品,促进了它们经济的迅速发展,并密切了他们的经济联系;

           对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国家:一方面使它们沦为殖民国家的商品市场和

原料产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引发殖民地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另一方面又瓦解了它们落后的制度,促进了殖民地社会的发展。

(2)工业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和改革

[英国1832年的议会改革]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并逐渐取得议会的多数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根本原因:南方种植园奴隶制度与北方工业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激化

        目的:维护联邦统一,废除黑奴制度,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南北战争  结果:北方战胜南方,巩固了联邦的统一,黑奴制度被废除

        性质:资产阶级的第二次革命

        影响: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政治前提

[法国共和制政体的最终确立]1875年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颁布的1875年宪法为标志

              原因(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背景

              条件

          目的:巩固沙皇统治,维护地主贵族的利益

俄国的1861年改革  时间:

              颁布“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并规定农民可赎买地主决定出卖

          内容  的一半土地(作用、局限性及结果)

              进行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改革(内容)

             迈出了俄国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评价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根本原因:工业革命推动下德意志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割据的阻碍

          方式: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1864-1870年)

                         时间、地点

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统一完成: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国家政体:君主立宪制

                         依据:1871年4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

                         特点:强化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表现)

              意义: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评价 

              局限: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色彩,使德国成为一战的发起国,且在一战失败后由于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导致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希特勒法西斯势力建立起法西斯专政,成为二战的战争策源地之一

             幕府的腐败统治导致了日本近代沦为西方的半殖民地

          背景  洋学在日本的传播及日本民族意识的增强

             幕府统治被推翻,明志新政府的建立为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点:除旧布新,全面改革

                  废除藩国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宣布“四民平等”;

             政治方面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

日本的明治维新  内容        制(原因、时间、内容、实质)

                  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经济方面  殖产兴业,先兴办军事工业、重工业后又兴建民用工业,大力促进工业化(概况、特点、作用)

            文教方面: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大力发展教育,促进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代表人物),改变衣食住行习惯等。

  续表                  政治上:摆脱殖民地危机,走上独立富强的道

            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  路;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并成为亚洲第

                      一个立宪国家;

         意义           经济上: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日本的明治维新     成为亚洲邻国效仿实现近代化道路的典型榜样

             (1)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严重影响了国内

市场的扩大,制约力工业的发展;

         局限性  (2)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推

行愚民政策,对国民灌输天皇崇拜思想日本迅速走向了对外

扩张道路,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3)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科技与文化

              时间: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整个19世纪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瓦特)

                两次工业革命成就

近代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时期 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爱迪生)

                       达尔文的进化论(著作、含义及意义)

自然科学成就          能量守恒

19世纪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

 

         时间:20世纪初

                    原因及提出时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基本原理

现代科学的兴起 基础           意义

                     时间及目的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主要内容及完善

                    意义

        影响

          时间及背景     

           浪漫主义文学兴起  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各自特点

文学成就           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及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特点

              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贝多芬(国别、背景、代表作及贡献、特点)

文化艺术       音乐

      艺术成就     印象派音乐:德彪西(国别、代表作及特点)

                    绘画特点

绘画  印象派绘画  主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

               后印象派绘画(代表人物及作品)

电影的诞生:时间在     发明者是      

2、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民族解放与救国斗争]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1851-1864年

中国  义和团运动1898-1901年

    戊戌变法1895-1898年

辛亥革命1905-1912年

            条件 奥斯曼帝国统治被推翻及法英侵略者被击退出境(概况)

         背景    穆罕默德阿里本人的雄才伟略

原因:独立后的埃及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局面(表现)

埃及的阿里改革  目的:维护自己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

            经济:大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以及民用工业和农副产品

         内容    加工工业。同时,减少进口,保护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仿效欧洲,改革行政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行政机构,大力压制马木路克势力;同时大力整顿社会治安,消灭盗匪,取得最令人惊异的成果;

           军事:大力壮大步兵和发展海军,同时加紧向外扩张

      教育: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新建许多学校,发展世俗教育

              发展工业方面存在的资金匮乏与管理不善的困境

埃及的阿里改革 结果:失败  在改革过程中对人民的强制征兵与严厉镇压遭到人民

更加强烈反抗

评价(作用与局限)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产生及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推动

            原因: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进一步指导

         背景        德国的古典哲学

            条件 理论来源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张)

              主观: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探索          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标志:1848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撰写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意义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意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因: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及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国民自卫军的偷袭

        时间:1871年3月18日   最高权力机关

巴黎公社运动  性质: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 采取维护劳动者利益的措施

                    推行其他改革法令

        结果: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

        意义

试题详情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发展推动下的欧洲的思想科技与政治变化

1、思想方面:人文精神的复兴与发展

           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原因 新兴资产阶级维护其经济政治利益的需要

           天主教会对人性的蔑视与摧残

        核心: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核心,主张)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1)文艺复兴  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开始:意大利(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如何体现人文精神)

过程

    扩展:英国的莎士比亚(代表作品及成就)

意义:使人们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唤醒广大人们积极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践精神,为世界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奠定了基础,并促成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根本原因:西欧天主教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直接原因:教会兜售“赎罪券”,并迫害进步人士

原因  重要原因:14、15世纪以来西欧民族意识的增强

              思想条件:文艺复兴对教会的批判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原因及导火线

(2)欧洲的宗教改革     序幕: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过程及主张

过程                 影响

    发展: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主张及影响)

    扩展:英国的宗教改革(内容、特点及原因,局限)

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

    (1)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影响  (2)引发了天主教会内部革除弊端的整顿以及对新教镇压等所谓的教会纯洁运动(表现及影响)

    (3)导致了西欧基督教世界分裂成天主教与新教两大阵营,引发了他们之间长时间的争论、迫害和战争

(4)长时间宗教迫害与战争引发了欧洲深层次的宗教宽容(表现)

(5)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原因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要求进一步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唤醒了人们的科学实践精神

              含义

              核心:理性主义

(3)欧洲启蒙运动  内涵  目标:从臣民社会发展到公民社会,以法治取代人治,形成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近代西方文化价值观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主要内容  主权在民、社会契约

      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兴起:英国  孟德斯鸠的主要观点及影响

           过程  高峰:法国  伏尔泰的主要观点及地位

                    卢梭的主要观点

              扩展:德国:康德(主要观点及其成就)

续表      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强调理性,更彻底的批判封建制度,赋予人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并主张建立能维护人权的法治国家,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

欧洲启蒙运动  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原因:生产力得发展及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

             诞生 时间:文艺复兴时期(16世纪)

(4)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意义)

中心:天文学革命

          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成就)

                  时期:启蒙运动时期(17-18世纪)

             正式形成  标志: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牛顿的其他成就)及意义

2、政治方面: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历史传统:13世纪《大宪章》的签署及议会制度的形成

                条件 阶级条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的壮大

                  政治因素: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国王的专制统治,“光

                        荣革命”巩固了革命成果

                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内容)

                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及两党竞选机制的形成

                    核心:责任内阁制,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特点      国王是国家元首,但无实权

(1)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确立     政体特点 最高行政首长是首相;要赢得议会选举

        责任内阁对议会负责,掌握立法权和行政权,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全体成员共进退。

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条件:独立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背景  原因:独立战争后成立的松散的邦联难以维系享有独立与

                  主权的各州,无法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体现原则:联邦制、分权制衡与民主原则

标志:1787年宪法  完善:1789年宪法修正案

(2)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局限:种族歧视

联邦政体的确立       过程:南北战争与宪法第13条与第14条修正案

            巩固 作用            民主党(成立时间及代表阶层

                         概况 共和党(成立时间及代表阶层

            发展与完善:两党制的形成  驴象之争

                         评价

                 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和武装部队

                  总司令,所以选举的关键是赢得总统大选的胜利

政体特点  国会是国家的立法机构,对总统及政府进行监督

      国家的司法权有最高法院大法官掌握,但大法官的人选有总统提名

                        条件: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

                     背景 原因:大革命后制宪会议颁布1791年宪法

              共和制的确立     确立起的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不能

                         有效维护大革命的果实

                         背景:1792年8月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

(3)法国共和制的艰难历程         确立  机构:1792年9月21日召开的国民大会

                         时间:1792年9月22日

                          背景: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

                   帝制的建立  时间: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性质:维护法国大革命成果的军事帝国

              艰难历程  波旁王朝的复辟及七月王朝的统治:1815-1848

                   共和制的短暂确立:1848-1852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帝制的建立:1852-1870年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时间: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地建立

                       标志:1875年宪法的颁布

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总统与议会共享行政权与创议法

               律之权,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

政体特点  负责,总统人选由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立法权由众议院与参议院行使

试题详情

(一)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及初步发展

1、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的萌芽及发展

(1)时间:14-18世纪中期

(2)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的初步发展

根本:经济根源

           原因  重要:社会根源

         背景    直接:传统航路的被切断

新航路的开辟       生产力的发展及航海技术的提高

条件  基督教会的狂热传教信仰

              西葡两国的政治优势

            葡萄牙(方向、航海家航行时间、路线)

过程

            西班牙(方向、航海家航行时间、路线)

           初步形成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影响 导致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造成美洲传统社会的灭顶之灾及非洲大量劳动力的流失

           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使人类社会从分散孤立发展逐渐走向整体世界

                     葡萄牙(方向、特点)

          西、葡两国的殖民扩张

                     西班牙(方向、特点)

荷兰(兴盛时间、范围、殖民手段及对荷兰的影响)

             扩张方式的变化(海盗掠夺-商业战争-商业活动和掠夺)

          英国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重要手段:黑奴贸易,从18世纪成为贩卖黑奴的主要国家

              影响:积累了英国的原始资本,到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

              对欧洲: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英国等国家工商业的

                发展;

           影响 对美洲:导致美洲传统社会遭遇灭顶之灾,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同时大量黑人奴隶的输入,又为美洲殖民地的开发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对非洲:大量黑奴的被贩卖,是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造成非洲近代的落后。      西葡以赤裸裸的武装掠夺为主

                          方式  英荷以进行商业贸易为主

           西葡殖民与英荷殖民扩张的不同    西葡满足王室奢侈生活需求

目的  英荷发展本国工商业

    西葡迅速走向衰落

结果 英荷发展迅速,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国家,并成为“世界工厂”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