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某地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繁,洪水过后,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某生态工作者,为了加速当地生态资源的恢复,在过去的一年中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并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大量增加本地生态系统的种群数量
B.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不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C.外来物种入侵该地区后可能会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D.外来物种入侵将丰富本地物种基因库
3.广州南沙区拥有 200 多公顷的湿地面积,是多种候鸟南下过冬的重要栖息地,被誉为广州的“南肾”。但是近年来多项大型石油化工项目落户南沙,引起环保专家对南沙自然环境的关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的破坏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南沙湿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长时间保持不变
D.南沙湿地生态系统如果遭受严重破坏,物种会大量减少,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2.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水体污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今年7月初,青岛奥帆赛海面被大量浒苔(一种绿藻)覆盖,经多方努力被及时处理而保证奥运比赛的正常进行。去年5月的太湖“蓝藻事件”也曾引起全国关注。关于上述两个自然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产生上述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
B.浒苔和蓝藻都通过有丝分裂大量繁殖
C.浒苔和蓝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只有浒苔细胞中具有叶绿体
D.这两种现象警示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1.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数据显示伴随着工业的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增加,大自然已经展开对人类的报复。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要避免大自然的惩罚,应具有的观点和正确做法是( )
①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法制观念 ②只有讲究生态效益,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
③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④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⑤保护并大量发展对人类有利的物种,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
⑥保护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禁止采伐树木 ⑦要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应禁止捕鱼
⑧加强动物资源保护,首先要禁止任意捕杀动物,再就是要保护好动物生活所需要的自
然环境 ⑨进行自然保护的惟一手段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⑩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
A.①③④⑤⑦ B.①②④⑧⑩ C.①⑤⑥⑦⑨ D.①②⑤⑦⑨
30.(09北京卷)(16分)
为研究森林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美国一研究小组在某无人居住的落叶林区进行了3年实验。实验区是两个毗邻的山谷(编号1、2),两个山谷各有一条小溪。1965年冬,研究人员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留在原地。通过连续测定两条小溪下游的出水量和硝酸盐含量,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两条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大气中的N2进入该森林群落的两种途径有 。在森林群落中,能从环境中直接吸收含氮无机物的两大类生物是 。
(2)氮元素以N2、NO3-和 的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 两类生物大分子。
(3)图中显示,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其原因是不同季节生物 。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主要的两个原因是 。
(5)硝酸盐含量过高的水不宜饮用。在人体消化道中,硝酸盐可转变成亚硝酸盐。NO2-能使DNA中C-G碱基对中的“C”脱氨成为“U”。上述发生突变的碱基对经两次复制后,在该位点上产生的碱基对新类型是 、 。
(6)氮元素从森林群落输出的两种途径是 。
(7)该实验结果说明森林群落中植被的两个主要作用是 。
答案:
(1)生物固氮 闪电固氮 植物和微生物
(2) 蛋白质,核酸
(3)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
(4)①丧失了植被对硝酸盐的吸收
②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
(5)T-A U-A
(6)通过细菌的作用将硝酸盐最终变成N2,返回大气,雨水的冲刷
(7)涵养水源,同化无机环境中的氮元素
解析:
(1)大气中N2进入生物群的主要途径是生物固氮,另外还有闪电固氮。能够固氮的生物有植物(如:大豆)和微生物(如:圆褐固氮菌和根瘤菌)。
(2)氮元素以N2、NO3-和NH4+ 的形式被生物吸收,并参与生物体内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类生物大分子的合成。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有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类,而N元素是核酸和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元素。
(3)据图分析可知,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可能是不同季节生物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从来源和去路上分析:一个是因为硝酸盐的去路减少,二是因为硝酸盐的来路增加。根据题意,1965年冬,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被砍倒留在原地,丧失了植物对硝酸盐的吸收;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导致小溪中硝酸盐的含量急剧升高。
(5)
(6)通过细菌的作用将硝酸盐最终变为N2返回大气或雨水的冲刷,可以将N元素从森林群落中输出。
(7)植物被砍倒,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增加说明植物可以同化无机环境中的N元素;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说明植被还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模拟练习
27.(09江苏卷)(7分)全球气候变暖,使许多生物不能适应环境,从而导致物种的减少,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 。
(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 。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等级 |
a级 |
b级 |
C级 |
d级 |
e级 |
高度(cm) |
h≤10 |
10<h≤30 |
30<h≤lOO |
100<h≤300 |
h>300 |
数量(株) |
120 |
62 |
32 |
16 |
6 |
根据表中数据,在答题卡上的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3)由表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
(4)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 关系。
答案:
(1)迁地保护(易地保护)
(2)样方法 柱形图见下图
(3)增长型
(4)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1)由于从江西引进到中山植物园,远离原生长地进行的保护,所以称为迁地保护(易地保护);(2)对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采用样方法,活动范围比加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3)从表中可以看出幼年个体比较多,老年个体少,中年个体在其中间,所以为增长型。(4)鸟类吃红豆杉的种子,所以是捕食关系,鸟类又为种子传播提供便利,所以还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13.(09广东卷)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滥伐森林 B.水体污染
C.南极冰川融化 D.臭氧层破坏
答案:D
解析: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200-300纳米(nm)的阳光紫外线辐射,因此臭氧层被破坏可使阳光中紫外辐射到地球表面的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危害。
19.(09上海理综卷)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w w w.ks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
答案:B
解析:本题是信息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为的行为对生态的破坏。所以答案中温室效应加剧是“牧童经济”模式的结果。
4.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了生物的正常生活和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暖,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
考情预测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成因:
(1)温室效应,温室气体的定义与种类。
(2)温室气体的排放,注意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考察。(09北京卷)30.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影响:
(1)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生物栖息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暖,破坏了生物的生活环境,对物种数量,种群密度变化,群落演替都有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营养结构,对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解决:
(1)全球气候变化与环保问题的联系。(09广东卷)13.
(2)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09上海理综卷)19.
真题再现
(2009天津卷)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解析:B 解题关键明确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和过程。知道在自然条件下新物种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从图可以看出,甲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较乙生态系统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因此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群落是同一时间内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这样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不一定较乙复杂;新的物种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降到最低,而S点后种群类型数量又逐渐增加,可见S点后一定经历过一个次生演替的过程。所以①④正确,选B。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等生物因栖息地破坏而将灭绝。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