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20524  320532  320538  320542  320548  320550  320554  320560  320562  320568  320574  320578  320580  320584  320590  320592  320598  320602  320604  320608  320610  320614  320616  320618  320619  320620  320622  320623  320624  320626  320628  320632  320634  320638  320640  320644  320650  320652  320658  320662  320664  320668  320674  320680  320682  320688  320692  320694  320700  320704  320710  320718  447090 

(三)认识论

4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三面:想、做、精神状态

(2)人们要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

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都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必须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出来(要想);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达到目的(要做);

③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困难、挫折甚至失败难免,这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要精神)。

4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等客观因素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是由规律的客观性和物质第一性原理决定的。所以,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立场、观念、能力、思维方法、知识构成、价值取向及利益出发点等主观因素也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应当总结经验,排除错误并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端正主观动机,正确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43、现象与本质

(1)区别: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个别的、多变的、易逝的,能直接感知,包括真象、假象;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稳定的,要靠理性思维去把握。

→这表明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的本质,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2)相互关系: 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现象,现象是本质的外在形式;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这表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入手。

4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定义: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起点),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45、真理

(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科学理论: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的体系] 

(2)作用:真理和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从而对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重视对真理和科学理论的学习和应用)。

46、认识的根本任务

(1)是什么――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2)为什么――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因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更全面深刻、更准确可靠、能更好指导实践)。

(3)怎样完成――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

①通过实践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前提)

②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关键)

(4)认识的无限发展: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向前推移。(广度、深度、进程)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 

47、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1)定义:

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2)作用:只有对各要素首先做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

      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3)关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

48、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1)定义:

①创造性思维(参见考点22);

②合理想象:是立足事实,根据规律而进行的推想、设想和猜想等。

(合理想想必须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2)作用:创造性思维对人类认识的进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合理想象能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极为有益。

[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小结:创新的哲学依据

①从唯物论的角度,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②从辩证法的角度,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③从认识论的角度,整个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49、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的基本形式: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①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a.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b.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③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50、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把人们的实践引向歧途。

(3)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①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既要重视学习书本知识,更要重视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向人民群众学习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途径之一;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是一致的。

试题详情

  表现为: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二者关系: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是密不可分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①理论依据: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如何两分法?――就是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既要分析两个方面之间的对立,又要分析两个方面之间的统一。

③要反对一点论。

28、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矛盾的客观性原理: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3)方法论:

我们要想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首先就必须承认、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回避和掩盖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矛盾的特殊性:

①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双方都各有其特点

②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①原理: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不同场合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地统一起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3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原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而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3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原理: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其地位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所以,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本质抓住主流(即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不忽视支流(矛盾的次要方面)。

★小结: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均属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都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详见高二上教材P112]

32、内因和外因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3、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方法论)

根据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又不能忽视外因(一分为二),把内因和外因正确结合起来。

34、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定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程度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2)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实现,质量互变永不停息。

35、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方法论)

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①坚持适度原则;②抓住时机促成飞跃;③重视量的积累;④学会优化结构  [要注意这4点各自对应的原理,什么情形下适用]

36、坚持适度原则

由于量变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原理),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控制量变,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原则(方法论)。

37、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因为: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新事物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8、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①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②旧事物在走向灭亡之时,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③新事物被人民群众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2)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

(3)方法论:要居安思危;乐观向上;要准备走曲折;要支持新事物,有创新精神。

39、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0、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全面--片面。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试题详情

10.请以《不看自己,才能有所看》为题作文。

有位哲人说:“有一些场合,我们心理学家像马一样陷入不安中:我们看到面前有我们自己的影子,于是踌躇不前。心理学家必须不看自己,才能有所看。”面对生活,有的人因为曾有过失败,便不敢主动去接触,有人因为平凡,便以为无能而不想去接触,有的人则因为已经取得过成绩,怕弄不好有损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去接触……

注意: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800字。

[构思点拨]

题目是一个判断,观点已经具备,立意便不能自定,不能颠覆,必须接受这个观点的约束,用自己的说法来论证或用自己的故事来演绎这个观点。

这个判断是形象含蓄的,要能看出其赤裸意义。题中的“不看自己”的意思,其实就是“超越自我”的意思。人最可怕的敌人是自己,具体的说如自己的满足、不思进取等等方面,“不看自己”的意思其实就是战胜自己的一些弱点、缺点。“才能有所看”是在“不看自己”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程度。“有所看”是“看见”了前方追求的目标和动力。

明白了题目的含义,我们可以从反面或反面来编故事演绎这一观点,分析道理引用历史上一些人的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

试题详情

2.我国积极参加东亚峰会的目的是 ①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②充分利用东亚各国的经济资源 ③不断扩大在东亚市场的份额 ④努力减少对东亚各国的外贸逆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热点训练]

1.东盟属于

A.世界性的国际组织   B.区域性的国际组织

C.联合国的下属机构   D.政治性的国际组织

试题详情

10、根据下面相关提示,在下面文字的横线上扩写句子。(4分)

   要求:①续扩的句子符合文意,文字衔接顺畅,文意贯通;②续扩的句子句式相同。

   潇洒是一种清静,潇洒是一种喜悦,潇洒是一种自由,潇洒是一种拼搏,潇洒是一种豪迈,潇洒是一种个性追求。

P                ;“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喜悦的潇洒;

__            _____;“我拿青春赌明天”是一种敢于拼搏的潇洒;

__            _____;玩世不恭是一种追求个性的潇洒。

试题详情

8.默写出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空缺部分。(8分)

   (1)天行健,          ;地势坤,          。

(2)__       _____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___     ___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           ,蓦然回首,___         _______。

(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__   ____  ,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_    .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