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该书记述了孔子的言论,是儒家学派的经典。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栏目以其“大众口味、学者品位”解读《论语》。据此回答16-17题。
16.通过于丹的解读,更多老百姓了解了《论语》。这说明( )
①电视文化比传统经典文化更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传统经典文化深受人民大众欢迎
③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必须贴近群众,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④电视等现代传媒手段的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有人认为于丹的解读是把庙堂之中晦涩难懂的东西通俗化以飨大众,是好事;也有人认为,这是把中华经典文化简单化,将贻害无穷。可见,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时坚持的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批判与继承相结合 D.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15、民族精神不是虚幻的、虚无缥缈的。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读它,都能受到它的熏陶。这段材料说明( )
A.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B.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C.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14、荀子在《劝学篇》的首句即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中国教育的开山始祖、至圣先师孔子教导人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告诉我们( )
①应提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②学习应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第一需要”
③活到老学到老应成为人生的境界 ④每个人都必须掌握所有的科学知识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因为( )
A.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B.中华民族精神比其他民族精神更优越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D.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12. 2009年,一场网络“扫黄”专项行动再次席卷全国.专项行动开始数日后,网民们的眉头便舒展了一些,“黄潮”大面积退却.网上不会动辄就强行跳出涉黄广告和图片;家长们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担心孩子一上网便被“情”“色”包围…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
A.对落后文化必须坚决铲除,防止其产生不利影响
B.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腐朽文化会逐渐消失
C.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D.文化市场应满足人们对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
11.我国改革开放和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动实践,人民群众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创造活力,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素材。这表明(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B.人民群众是文化艺术作品的直接创造者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10、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交流崇尚“见贤思齐”,这就要求我们( )
A.用优秀民族的文化改造本民族的文化
B.依照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善于学习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
2007年7月7日晚,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结果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晓,中国的万里长城以最多得票名列“新七大奇迹”之首.据此回答8-9题
8.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长城、故宫、莫高窟、兵马俑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璀璨的文化景观.这些文化遗产( )
A.表明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 B.是中华文化历史成就的重要标志
C.体现了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D.曾经经历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巨大冲击
9.长城的当选,再次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伟大魅力的原因是( )
①中华文化不像其他文明一样因被外族入侵而中断、湮灭 ②汉字的演变与使用
③史书典籍的传承 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 )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
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 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逐渐风行全国,且发
展出其本义以外的涵义。这表明( )
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 ②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③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 ④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