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21450  321458  321464  321468  321474  321476  321480  321486  321488  321494  321500  321504  321506  321510  321516  321518  321524  321528  321530  321534  321536  321540  321542  321544  321545  321546  321548  321549  321550  321552  321554  321558  321560  321564  321566  321570  321576  321578  321584  321588  321590  321594  321600  321606  321608  321614  321618  321620  321626  321630  321636  321644  447090 

  “名句名篇”的考查全以主观默写题形式出现,大多采用“三选二”或“二选一”的形式,难度不是太大,不过这类题评卷要求高,错写、多写、漏写一字均不得分。

1、填充补足型

  给出名篇的题目(有时包括作者),让考生写出全段(或全篇),或给出文中的首句、尾句、过渡句,要求考生据此把原段(或原文)补充完整。

  补写出下列名篇空缺的部分,并写出相关的作家的诗文篇名。

  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答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试题详情

4、课内考查和课外考查相结合,但主要还是以课内名篇为主。

试题详情

3、“名句名篇”考查与课文理解相结合。

试题详情

2、“名句名篇”和作者结合考查。

试题详情

  根据近两年高考试卷关于“名句名篇”考查,其命题大致有如下特点:

1、试题的数量增多,分值增大。

试题详情

  所谓“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纵观2005-2006两年的高考试题,所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的句子,描写优美意境的句子,反映传统美德的句子,诗文中的中心句以及较有文采的句子。考查途径基本上是默写。

试题详情

(2)作者用“横笛”、“红旗”来指代人,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 ,在壮美的背景上凸现行军将士的昂扬斗志。

(3)“直上”两字,是动态描写,使画面显得生机勃然,显示了将士们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

26.参考答案:

(1)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作者豪迈、进取的情怀。

(2)虚实结合。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试题详情

25.参考答案:

试题详情

24、参考答案:

(1)“燃”字以火的燃烧写花的鲜艳无比,表现春光之美好(重在加点词)。

(2)暗指其滞留异乡时间长(或身在异乡已不是一年两年了)。

年年因春而生离乡之愁(或思乡而不得归的愁苦)。

(3)衬托或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先写春光美好,以突出后两句所表达的思归之情。

试题详情

22.  参考答案:

  (1)"帘幕无重数"是写庭院之深。作者不直接说庭院到底有多深,而是用一重又一重的无数重帘幕间接表现庭院的无比幽深。(2)"春"既是自然之春,也指女子的芳华。本词抒发了女子感伤春天与芳华将逝、思念丈夫、连无情之物都报以深深的伤感之情。

23参考答案:

(1)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2)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①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②对此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人“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的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