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21531  321539  321545  321549  321555  321557  321561  321567  321569  321575  321581  321585  321587  321591  321597  321599  321605  321609  321611  321615  321617  321621  321623  321625  321626  321627  321629  321630  321631  321633  321635  321639  321641  321645  321647  321651  321657  321659  321665  321669  321671  321675  321681  321687  321689  321695  321699  321701  321707  321711  321717  321725  447090 

3. (07浙江)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译文:                                    

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译文: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 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

试题详情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8全国卷Ⅰ)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                                      

(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                                     

试题详情

1.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自然段断句。

访 练 兵 简 卒 欲 宣 力 中 原 慨 然 有  平 河 洛 之 志  善 于 抚 纳 士  众 皆 为 致 死 闻 敦 有 不 臣 之 心  访 恒 切 齿 敦 虽 怀 逆 谋 故 终 访 之 世 未 敢 为 非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译文: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译文:                                     

试题详情

3.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忠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按人之常情,在生活中,有时会碰到无法忍受的事情,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并且目标高远啊。

注:

   ①节:节操,品德。

②匹夫见辱:普通的人受到侮辱。

③卒(cù)然:突然。卒,通“猝”。加之:指遭受侮辱。所挟持者:指志向,抱负。

专项训练

试题详情

2.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材,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伐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选自《留侯记》)

参考译文:

在韩国灭亡时,秦国正是强盛的时候。采用各种严刑酷罚来对待天下的士人,那些安分守己没什么罪过而被杀害的人,多得数不清,就算有孟贲、夏育在,也没有再施展的余地。那些执行法律极端严苛的帝王,他的锋芒是不能去触犯的,只有待其力量衰微到极点时才有机可乘。张良不能忍住忿怒的心情,凭着一个平凡人的力量,把它暴发在一次行刺袭击行动中。在这个时候,张良得以不死的情形,那生死间的差距极小,实在也已经很危险了。富家子弟,不可以死在盗贼的手里。为什么?他的生命很宝贵,死在盗贼手里是不值得的。张良凭着超越群伦的才能,不用伊尹、姜太公那样安邦定国的谋略,却只使出像荆轲、聂政那种行刺的下策,因为幸运才得以不死,这本来就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感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用故意傲慢无礼的态度折损他刚勇急躁之气。希望他能够具有忍耐的工夫,如此一来就可以成就大事。所以才说,这孩子可以调教啊。

注:

   ①韩之亡:韩国亡于公元前230年,秦亡六国,首先灭韩。

②刀锯鼎镬(huò):指酷刑。刀锯用来割截人的肢体,鼎镬用来烹人。贲(bēn)育:孟贲和夏育,都是战国时的著名勇士。施:施展。

③锋:锋芒。而其末可乘:谓待其力量衰微到极点时才有机可乘。

④ 一击:指张良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找了一个力士,在秦始皇巡行途中用锤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

⑤其间不能容发:当中差不了一根毛发,比喻情势危急。

⑥千金之子: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意思是说那样的生命应该珍惜,不值得为盗贼或者做盗贼而死。

⑦伊尹、太公之谋:指安邦定国的谋略。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荆轲、聂政之计:指行刺的下策。荆轲,战国时卫人,为燕太子丹刺杀秦始皇。聂政,战国时韩人,为韩卿严仲子刺杀韩相韩傀。

⑧倨(jù)傲鲜(xiǎn)腆(tiǎn)而深折之:用傲慢无礼的态度折其刚勇急躁之气。倨傲鲜腆,没有礼貌。倨,傲慢。

⑨孺子:小孩子,指张良。

试题详情

1.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选自《伶官传序》)

参考译文:

《尚书》上说:“自满就要得到损害,谦虚便能得到益处。”忧心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顺理成章的道理。因此,正当他鼎盛时期,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竞争;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围困他,以致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那些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英雄,也多半沉溺于某种嗜好之中,沉迷而不能自拔。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注:

①注:《书》:指尚书,又叫《书经》。满招损,谦得益:自满就要遭到损害,谦虚便能得到益处。见《尚书·虞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②逸豫:安逸舒适。

③举:全,全都。

④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几十个伶人围困他,以致自己丧命,国家灭亡。庄宗灭梁后,骄傲自满,纵情声色,宠信乐工、宦官,后李嗣源(李克用的养子)造反,公元926年,伶人郭从谦乘李嗣源攻占大梁之机,起兵作乱,庄宗中流矢而死,李嗣源正式继皇帝位,由于李嗣源和庄宗李存勖不是同一血统的兄弟,等于换了王朝,所以说“国灭”

⑤忽微:比喻细小的事情。忽,寸的十万分之一。微,寸的百万分之一。所溺:指所沉溺而不能自拔的事物。溺,爱好过分,达到沉迷的地步。

试题详情

3. 选课外2-3篇文章试着翻译,找出错误地方,集中纠正。

翻译要以直译为主,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句式、语气得分点;意译为辅,意思要准确、清晰、连贯。

翻译的常用方法:

(1)对换。即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将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等。例如:

蹇叔   之   子     与        师

蹇步   的   儿子    参加(了这支)   军队

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的方式主要有:①在单音词前后加前缀或后缀。如:石(石头)。②在单音词前后加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来达意。如:财(钱财),愚(愚笨),过(过失)等。③换成另一个词。如益(更加),逐(追击)等。

(2)保留。指保留不译。像朝代、年号、人物、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可照录不翻译。如上例中的“蹇叔”,又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就可以照写。

(3)删略。就是略去不译。文言句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等,白话中没有相当的词对译,而删去之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不译。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时也可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

例如:“登轼而望之”,其中“而”连接两个动作,在时间方面前后相承,不必勉强译为“而且”。

又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其中的“因利乘便”互文,可以同译为“(秦人)趁着十分有利的形势”。

还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只译其中的一个)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昼夜勤作息”(“作息”为偏义复词,其中的“息”无实意,不译)

(4)添补。即补充文言中省略了而现代汉语却不能省略的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须添补:

①补上必要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气贯通。

②补足原文中省略了的句子成分。

③补上必要的量词。

例如:“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译文:以往的做法采撷草药大多利用二月和八月的时间;(其实)这种做法是极不妥当的。

又如: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

译文:国君为什么不袭用前代君王的法令制度?不是(先王的法令制度)不好。

(5)衍意。凡无法直译的句子,或直译反而显得不通畅的地方,一般可采取衍述大意的“活译”办法。如文言中的特殊词语,用了修辞格或典故的地方,可根据上下文灵活、变通地译出大意。例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这里的“始龀”意为“刚刚换牙”,把它活译为“约七八岁”更恰当。

(6)调整。就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调整词序,使译句通达。比如说,文言中的“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翻译时,应将文言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如:妻子(妻子、儿女)。

试题详情

2. 选取课本上的典范篇目2-3篇,或几段,规范翻译。

试题详情

1. 通过课本文言文的复习,积累实词、虚词、句式、活用知识,了解古代生活习惯、表达方式。

试题详情

一是在第Ⅰ卷的文言文中选2-3个句子,一是给一小段或全译或选几句译。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