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例如: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
(2)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如: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A.***同学;B.王玲的同学)
例如: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
(A. 他对美兵笑了笑;B.美兵对他笑了笑。)
(3)省略造成的歧义。例如:
看到你那年才8岁。(A.我8岁;B.你8 岁)
(4)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例如:
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5) 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
如: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
(A.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例题评析:
例题:下面句子中不产生歧义的一句是:
A. 2加4乘6等于多少?
B. 丁老师正在照相。
C. 冯先生到门诊看病去了。
D. 张云和赵虎在商场买东西。
如前例,A中“2加4乘6”属于多义短语。B中的“照相”和C中的“看病”都属于动词的施事受事方向不确定类型的。只有D句没有歧义。
(3)消除歧义的方法
① 添加词语。
即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语句的适当位置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意固定下来。如例①可在“认识”后面加上“他”,变成“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他。”
② 改换词语。
当数量短语作定语造成歧义时,只要适当改换数量词,即可消除歧义。如例②将“个”改为“所”即可消除歧义。
③ 调整词序。
对那些由于递加定语修饰关系不明而造成的歧义,可以用调整词语顺序的方法来消除歧义。如例③可调整为“工厂的几个工人”。例②可调整为“学校的三个校长参加座谈”。
④ 变换句式。
根据语意将原来的一般句式变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使语意唯一。如例④可变为“学生的天职是把书读好。”
⑤ 设置语境。
当一个语意环境不“一定”时,应继续设置语境,使其达到“一定”,从而消除句子的歧义。如例⑤可加上“把粉递给他”,全句的意思即为“他要用粉来蒸肉”。
⑥ 添加标点。
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在书面上添加适当的标点即可消除歧义。如例⑥可在“告”或“写”后添上标点,变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或“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⑦ 读出停顿。
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而造成的歧义,如是口语,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读出停顿,如例⑦可读为“我/哥哥姐姐的同学”,或“我哥哥/姐姐的同学”等。
⑧ 读出重音。
在口语中,为了强调某一意义,可以读出句中的逻辑重音,以消除歧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义。如例⑧可根据需要重音“打”或“他”。
(1) 数量定语易产生歧义。例如:
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
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
(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
(2) 多个定语或状语易产生搭配上的歧义。例如:
大红皮箱拿来了。(A.大红色的皮箱;B.又大又红的皮箱)
① 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对大家的批评。(A.大家的/批评;B.对/大家的批评)
如:对老师的看法如何?(A.老师的看法;即看法是老师的;B.对老师 的 看法;即看法不是老师的)
② 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张连和黄惠的朋友。(A.张连和黄惠的/朋友;B.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例如:主要的领导和记者都来了。(A.主要的领导 和 记者;B.主要的 领导和记者)
(3) 动词与名词搭配,即可以构成动宾结构,也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易
产生歧义。例如:
爱护人民的军队。(A.爱护 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B.爱护人民的 军队--偏正结构)
红烧牛肉(A.一种厨事活动;B.菜名)
(6)“动词+名词(的)+名词”易造成歧义。(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例如:
发现了敌人的哨兵(A.发现了敌人的 哨兵,即哨兵发现了敌人的;B.发现了 敌人的哨兵,即发现了哨兵)
(1) 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例如:
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
(2) 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例如:思维科学。(A.“科学”为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科学”为形容词,思维方式很正确)
例如:他爬过山没有?
(A.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动词B.他以前有没有爬山?过,助词)
(3) 多义词产生歧义。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
生歧义。
例如,我要炒白菜。(“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
例如,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4) 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例如:
他的故事讲不完。(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
如:他的小说看不完。
(A.他收藏的小说多,看不完;B.他写的小说多,看不完。)
(1) 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例如:
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
(A.未到旅社; B.过了旅社; C.旅社对面)
(2) 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例如:
这场足球我不赢。(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3) 词语选择不当,使限制范围出现漏洞,结果出现歧义。例如:
A. 2002年元月1日前按时交货。
B. 2002年元月1日前必须交货。
C. 2002年元月1日前全部交货。
C无歧义,A、B在量方面缺少限制,会造成不同的理解,将引起合同纠纷。
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例如:
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好)
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不好)
我们五人/一组。(我们这一组有五个人)
我们/五人一组。(每五个人分为一组)
(1) 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
我想起来了。(“起来”读qǐ 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 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
浠水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 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例如:
他在办公室看材料。(“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1) 歧义语,是指同一语言材料,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的理解,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就有两种理解:A.“猎人的狗被咬死了”;B.“猎人被狗咬死了”。
下面的句子都有歧义:
①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
②三个学校的校长参加座谈。
③几个工厂的工人。
④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
⑤他要粉蒸肉。
⑥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⑦我哥哥姐姐的同学。
⑧你为什么打他?
歧义语体现了语言含义的丰富性,但它同时又是一种病态语言,妨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影响人们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
(2)造成歧义的原因
6.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7皖)
(1)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译文:
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7全国Ⅰ)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译文: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译文: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