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21593  321601  321607  321611  321617  321619  321623  321629  321631  321637  321643  321647  321649  321653  321659  321661  321667  321671  321673  321677  321679  321683  321685  321687  321688  321689  321691  321692  321693  321695  321697  321701  321703  321707  321709  321713  321719  321721  321727  321731  321733  321737  321743  321749  321751  321757  321761  321763  321769  321773  321779  321787  447090 

3. 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 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②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③

试题详情

2. 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国贼戾之士哉 仇:报复

  ⑤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笼:用笼子装

  ⑥ 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 日将暮,取儿稿葬 暮:落山

  ⑧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⑨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试题详情

1.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试题详情

文言篇疑问词

常见的疑问词有“何”、“安”、“乌”、“为”、“哉”、“奚”、“乎”、“耶”等

例句

“又安干毒耶?”(又怎么干去怨恨呢?)

“尔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吗?)

“为何人哉?”(是什么人?)

“夫子奚不时来观乎?”(您为什么不时常来参观呢?)

“然则何时而乐耶?”(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欢乐呢?)

固定句式

文言篇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试题详情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试题详情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试题详情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试题详情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试题详情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