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形一般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缓坡、陡坡和洼地,但容易忽视的是利用等高线数值来判断山地、丘陵、高原等地形类型。
(五)生态环境
(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途径是什么?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
含义:经济发展既能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
首要途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主要矛盾: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
(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使经济能够持续发展。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叙述江南地区天然植被遭破坏的过程。
①三国时期,大批中原人口南迁,与当地人一起开发江南。
②西晋末年,又有大批北民南迁。
③东晋南朝时,江南土地大量开垦,并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④隋唐宋元明各朝代,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以及政府奖励垦荒的政策,使江南地区的天然植被进一步遭到破坏。
试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天然植被被破坏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
原因: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人类对天然植被的破坏不断加剧。
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等。
(5)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并将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道理?
①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②体现了国家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③体现了党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④体现了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
(6)用哲学观点说明应如何治理荒漠化。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防沙治沙。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克服困难。
③坚持联系的观点,处理好经济速度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④坚持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既要有自力更生,又要国家和其他地区的支持。
⑤坚持用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新的科技防沙治沙。
(7)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在农业发展上应遵循什么原则?
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生产。
(8)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生态平衡体现了自然界中动植物之间数量比例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哲学中普遍联系的原理和量变到质变的原理。
5.沙尘暴带来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造成大气污染;良田毁坏;交通中断;影响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6.请分析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①乱垦、滥牧、过度樵采,使植被遭破坏,土壤裸露,土地沙化迅速扩展。 ②冬春季节少雨,气候干燥,土质疏松。 ③快行冷锋过境。
7.请你对治理沙尘暴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①建立和完善沙尘暴的动态监测体系。
②实施以保护和发展林草植被为核心的治沙工程。
③保护好现有的沙丘植被,巩固扩大沙漠绿洲。
④在乱垦滥牧地区尽快退耕退牧,还林还草。
⑤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8.试从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角度,提出解决土地荒漠化问题的措施
(1)从政治常识: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履行好政府职能。
(2)从经济常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3)从哲学常识: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9.防沙治沙,治理沙尘暴有何经济意义?
①改善我国北方的生态环境,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②能促进我国北方经济的协调发展;
③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
10.用政治常识的原理谈谈对国家从根源上治理沙尘暴的认识。
①表明国家履行了搞好社会公共服务,保护公共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职能。
②反映了国家机关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护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三)神舟飞船
2.航天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之一。请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和突出特点是什么?
(1)兴起条件:①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②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③社会发展的需要。
(2)突出特点:①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3.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时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时期?为什么中国没有借此机会得到很大发展?由此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1)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建立初级。
(2)原因:第一次科技革命兴起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侵略;旧中国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解放战争时期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帝国主义国家长期的敌视、封锁和包围;受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共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3)教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大力发展教育,增加科技投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4.从“神舟”一号到五号发射成功,具有什么重大的政治意义?
①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表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③证明了中华民族有志气、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意义深远。试结合当今现实,分析其重大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国家战略意义不容低估; ②占领世界高新技术前沿;③开发太空获取经济效益; ④培养尖端科技和管理人才; ⑤“空间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⑥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
6.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是我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结果。请分析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及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形势发展的需要。发展科技教育,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分享世界科技革命的新成果。
第二,是增强我国综合力的需要。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三,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客观要求。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发展经济实力,才能在国际事务中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奠定可靠的力量基础。
(二)台海危机
简述台湾的海盐业主要分布在台湾岛西部的原因。
①西部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②西部沙滩宽阔平坦;③西部日照充足。
3.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三次被迫与祖国大陆分离?前两次分离是怎样结束的?第三次与前两次相比有何不同?
(1)第一次:1624年,荷兰殖民地侵占台湾。第二次: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等岛屿割让给日本。第三次: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退据台湾,在美国的支持下,维护其统治。
(2)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殖民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3)前两次是由于外来侵略造成的,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问题。而第三次是国民党坚持反共立场造成的,属于内政问题。
4.运用所学历史、政治知识分析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1)历史: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①元朝正式设置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管理;②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③1885年,清朝设台湾省,刘铭传任第一任巡抚;④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省割让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政治:①我国政府实现台湾和祖国的统一,关系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中国政府工表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重要职能;③实现台湾和祖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5.为什么说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
①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坚持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其重要表现,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②台湾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中国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是牵动中国人民民族感情的重大原则问题。
③美国必须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只有这样,中美关系才能顺利地向前发展,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6.改革开放以来,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经贸关系日益密切。试从社会、文化、经济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
社会:①大陆稳步推进经济政治改革,社会稳定;②大陆采取积极的投资贸易政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文化:民族文化相同;血脉联系密切;相互交流便利。
经济:①海峡两岸经济具有互补性。台湾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大陆转移,能促进台湾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②大陆拥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③大陆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广阔; ④大陆资源丰富,而台湾主要资源则需进口。
运用所学政治知识,谈谈你对“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不会放弃和平的努力”的理解。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我国的国家职能。
②“和平统一”是以“一个中国为前提的,决不放弃和平的努力”,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坚强决心。
③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④“和平统一”有利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
⑤“决不放弃和平的努力”,一方面是立于主动优势的地位,把握住国家统一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制定正确可行的统一战争方略,以确保实现国家统一的战略目标。
⑥即使台湾战争爆发,针对的是极少数的台独分子和国外敌对势力的,而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
(一).振兴东北
1.清朝前期,是如何抗击俄国对东北的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
①康熙帝率清军两次反击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取得胜利;②经过平等协商,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端边界。
2.三江平原是我国沼泽分布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1)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①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有广泛的冻土分布;④水系发达;⑤有凌汛现象。
(2)解放以来,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但2000年国务院却下令停止围垦,并逐步实行退耕还湿。试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两方面分析实施保护沼泽地举措的意义。
①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具有的蓄水、调节气候、河川经流的功能。
②经济发展:湿地植物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上述举措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①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初的开发和今天的停止围垦都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结果。
②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客观现实发生变化,决策也随之变化。
③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随着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发展。④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人们的需要,利益发生变化,价值观也发生变化。在当代,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根据你对“新东北现象”的认识,谈谈入世后,如何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①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革新农业产业体系;
②实施科技兴农,改良品种,运用科学的栽培技术;
③强化农产品标准意识,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
④发挥比较优势,农产品种植区域化、专业化;
⑤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做好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以利于土地大规模经营,集约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总之,必须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业。
(1)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我国东北三省工业的发展有哪些标志性工程?
50年代:“一五”期间有鞍山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第一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60年代:建成了大庆油田,打破了我国依靠“洋油”的历史。
(2)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建设实施了哪些全局性的战略决策?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90年代,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③20世纪末党中央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④2003年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
(3)运用所学政治知识,分析振兴东北的伟大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②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推进国民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调整;④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加入WTO以后的对外开放的形势;⑤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5)概述AB一带曾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情况。
①19世纪末俄国把中国东北变成势力范围;②1904-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得东北南部。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三省,实行殖民统治。
3.针对东北的社保、就业、资源型城市转型等问题,国家推行了诸多的试点工作。被确定为全国惟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省份是 辽宁 ;被确定为全国惟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是 阜新 。
4.东北人民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请列举20世纪30年代东北人民爱国主义的事例。
①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本侵略者;②以抗日联军为核心的东北抗日武装力量,沉重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统治.
5.简述20世纪50-60年代东北工业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意义。
主要成就:50年代的“一五”计划期间,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60年代,建成了大庆油田。
意义: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使石油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6.我国政府提出来“振兴东北”策略,体现了哪些哲学原理。
①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有利于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各种资源优势,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
②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原理。东北振兴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要用新思想、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新路子。
③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振兴东北反映了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⑵东北要成为中国的“第四极”,它具备哪些有利条件?请结合所学地理和政治学科知识加以分析。
地理:①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②充足的电力资源;③丰富的森林资源;④良好的生态环境;⑤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⑥较好的农业经济基础;⑦人才结构的优势等。
政治:①雄厚的工业基础,可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重工业装备;
②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深化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③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为东北振兴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④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⑤国家政策的扶持;
⑥东北地区良好的群众基础。
⑶“长三角”被誉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航船”,从该地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给振兴东北提供了哪些借鉴经验?
①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②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③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④积极推进城镇化,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
1.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这种支柱作用表现在( B )
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③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 ④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产,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根本途径是( B )
A、充分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B、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
C、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
D、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3.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现实意义是( D )
①有利于壮大国有经济 ②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摆脱市场竞争
③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④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国有企业要提高其经济效益,必须( A )
A、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B、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调节作用
C、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由国家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
D、鼓励破产,优化企业结构
5.你认为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①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主体,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加快企业的改组、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②要大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③要建立和完善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机制。
④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⑤要转移企业经营机制,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6.分析东北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工业基地老化,粮食价格下跌,国有经济比例过大,民营经济不成气候,传统产业钢铁、机械、化工等比重大。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本地区资源依赖性产业过多,煤、石油等可采资源逐渐枯竭,传统工业部门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少,第三产业比例小。
7.请运用所学知识,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献计献策。
①发挥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工业和优势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②利用东北地区的地缘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
③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④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⑤国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
8.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请运用经济常识的相关知识,说明科学技术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①用现代科技装备企业,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②把科学技术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根本力量。
③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9.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重点把握和坚持哪几项原则?
①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调整改造。②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④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⑤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⑥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5.解放战争时期,全国有华北、华东、中原、西北、东北五大战场,而战略决战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原因何在?
①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
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退,正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
③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
6.党中央作出加快调整和改造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政治常识的什么道理?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生活实行政治领导
7.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决定了国家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②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澳大利亚
大自流盆地(承压地下水、自流井);人口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巴西同);澳大利亚羊毛和小麦主要产于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的草原地区;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优越性和限制性条件(灌溉)以及解决措施(东水西调);
19、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
区位优势;改进措施;中国牧区借鉴的经验;
18、巴西
巴西人口分布在东部沿海的原因分析;巴西的热带雨林危机;产量距世界首位的农产品;
巴西的经济重心分布及原因;铁矿和水能;政治、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四个);
17、非洲和南美洲比较
气候特征比较及其原因分析(干热/湿热);两洲热带雨林气候区比较(地形、洋流);
资源异同比较;人种比较、增长率比较;经济特征比较;非盟;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