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农林基地的开发建设
1、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1)黑土的利用: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为了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必须保持和不断提高黑土的肥力。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并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注意土壤的培肥,主要是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
(2)沼泽的保护
三江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沼泽是蓄水也、水源地,对于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东北的沼泽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等栖息地,沼泽植物又是一项重要资源
(3)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能够提供的商品粮化比重在全国最大。中部松辽平原玉米产量大,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2、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林业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木才供应基地,其中黑龙江省最多,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问题: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高,资源减少、材质下降;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采伐以皆伐为主,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
(2)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是东北林区的一项首要任务,具体措施是:
坚持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 按采伐量不超过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采伐量积极营造人工林。从长远看,营林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利用,是林业和平的根本
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
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
加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3)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
挖掘森林工业发展的潜力,关键在于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最大限度地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是东北林业基地发展的重点,从事采集、养殖、载培森林中的动植物资源,是林区人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温带水果,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南部的丘陵柞林地区,发展作蚕生产等途径,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温带水果,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东南部的丘陵柞林地区,发展柞蚕生产等
|
分布地区 |
|
九大商品粮基地 |
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①太湖平原、②洞庭湖平原、③江汉平原、④鄱阳湖平原、⑤成都平原、⑥珠江三角洲 增产潜力的地区--⑦江淮平原 粮食商品率高的地区--⑧松嫩平原、⑨三江平原 |
|
五大商品棉基地 |
①江汉平原 ②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 ③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④黄淮海平原 ⑤南疆 |
|
油料 作物基地 |
花生 |
温带、亚热带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辽东半岛产量大 |
油菜 |
长江流域最多,有“北移南迁”趋向 |
|
糖料 作物基地 |
甘蔗 |
热带、亚热带地区,川、粤、桂、滇、闽、台是主产区 |
甜菜 |
中温带地区,内蒙古、新、吉、黑四个省区是主产区 |
|
出口 商品基地 |
花卉、蔬菜、水果、塘鱼禽畜 |
①太湖平原 ②珠江三角洲 ③闽南三角地带 |
农业地域类型 |
分布 |
基本概况 |
案例分析 |
水稻种植业 |
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
区位条件: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
②平坦的地形
③丰富的劳动力 |
亚洲水稻种植特点:
①小农经营
②单产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⑤科技水平低 |
大牧场放牧业 |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
①特点:技术水平高,商品率高
②条件: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③畜种:牛、羊 |
①潘帕斯草原的区位条件:气候温和、牧草优良、地广人稀、距海港近
②潘帕斯牧场的促进措施: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
商品谷物农业 |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
①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②作物:小麦、玉米 |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水陆运输便利
③地广人稀
④高度发达的工业
⑤先进的科技 |
混合农业 |
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
①作物:小麦、玉米
②畜种:牛、羊、猪 |
墨累-达令盆地的优点:
①农场是良性生态系统
②农民可有效安排农事
③对市场适应性强
墨累-达令盆地的不足:灌溉与东水西调 |
乳畜业 |
|
|
|
种植园农业 |
|
|
|
2. 地域性→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1)水热配合好的平原、三角洲地区--种植业→充分利用水热资源
多数山区--发展林业→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半干旱、半湿润草原地区--发展牧业→垦荒种田会引起土地荒漠化
降水丰富、河湖较多的地区--不能围湖造田→阻塞水道,洪水泛滥
(2)三大粮食作物的地域性分布
作物名称 |
主要分布的气候区 |
主要分布国家或地区 |
小麦 |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 |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南非等 |
水稻 |
热带与亚热带季风区、热带雨林区 |
东亚、南亚、东南亚 |
玉米 |
高温多雨区 |
美洲、亚洲、欧洲、非洲 |
1. 季节性→因时制宜--不违农时
2. 小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考虑因素 |
农业区位的选择 |
农业类型 单位产值 |
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 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
地 价 |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 城镇周围只能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
需 水 量 |
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
交通运输 |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布局在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
1. 大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或作物 |
农业区位的选择 |
种植业 |
湿润、半湿润平原和盆地地区 |
林 业 |
山地、丘陵地区 |
畜牧业 |
半干旱、干旱地区 |
渔 业 |
湖泊、水库、沿海海域 |
水 稻 |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
玉 米 |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
棉 花 |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
甘 蔗 |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
甜 菜 |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
柑 橘 |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 |
苹 果 |
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
2. 人文因素:
因素 |
影响 |
实例 |
市 场 |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订单农业”的发展; 城郊乳、肉、禽、蛋、菜、花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 |
交通运输 |
交通便利有利于商品农业的发展 |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及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逐步形成。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粮食输出国;阿根廷、丹麦、新西兰等国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东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
政 策 (收购指导价) |
影响作物种类、播种面积、产量 |
收购指导价高,单产低的地方也可种植; 收购指导价低,单产高的地方才可种植 |
劳 动 力 |
数量的多少、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农产品的成本和质量 |
云南昆明附近发展“彩色农业”(花卉业)具有地价低、劳动力廉价而丰富的优势 |
科 技 |
通过机械化、良种化、化肥化、水利化等农业现代化过程影响农业的发展 |
①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如我国将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高度;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 ②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如北美单产高,非洲单产低 ③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如利用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无土栽培和植物工厂可使农作物全年播种、全年收获;智能机器人从事农业生产 |
1. 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产量
地形(类型、海拔、坡向)--影响作物种类分布、规模化生产;
土壤(肥力、盐碱性)--影响作物的产量、宜种作物
水源(灌溉条件)--是半干旱、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28.(1)A处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污染轻 (2)石化厂属于严重污染工业,污染大气和水源;而B处远离市区,并处于两个盛行风向的垂直 (3)接近消费市场;处于长江口,接近水源;处于市郊,用地条件好;基础好,技术力量强;社会协作条件好;接近深水港,交通便利;远离市区,处于河流下游,两个盛行风向垂直方向的郊外,对上海市区环境污染少 (4)市场区位 需求量 蔬菜、花卉等园艺业、奶牛业、家禽饲养业 (5)F应标注在黄浦江下游和长江口,上海市区的东北方向。理由:该处接近深水港,交通方便;处于河流下游,两个盛行风向垂直方向上 (6)海 河 黄浦 地势平坦开阔,坡度极缓 有利于港口设备、建筑和仓储的平面布局,但由于坡度极缓,水流分叉多,流速慢,航道容易淤塞 有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作为腹地,上海市为依托 (7)水陆交通便利;技术力量雄厚;农业基础好;水源充足;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市场广阔;靠近上海市老城区,老城区基础好,势力雄厚,对新区开发起着支持作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等。 浦东为上海高新产业发展的首选地,高新工业的发展可促进上海市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上海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利于上海市老城区人口向新区迁移,防止老城区因人口和工厂过分集中产生的城市环境问题。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