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21936  321944  321950  321954  321960  321962  321966  321972  321974  321980  321986  321990  321992  321996  322002  322004  322010  322014  322016  322020  322022  322026  322028  322030  322031  322032  322034  322035  322036  322038  322040  322044  322046  322050  322052  322056  322062  322064  322070  322074  322076  322080  322086  322092  322094  322100  322104  322106  322112  322116  322122  322130  447090 

18.描写下列漫画内容,并根据画面揭示社会现象提出你的建议。(4分)

试题详情

17.依据上下文,补全下面一首小诗。要求句式一致,修辞得当。(4分)

   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曲调/是欢快甜美/还是凝重悲怆/只要你的曲子还在演唱着。

   生活总是美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故事/是新鲜生动/还是陈旧老套/只要你的故事还在讲述着。

试题详情

16.下面是国庆阅兵总指挥部罗援将军的访谈节选,请用一句话概括罗将军的观点。(4分)

主持人:有网友问,据媒体报道,这次还有外国留学生参加国庆群众游行,那么未来会不会有外国军队参与我们的阅兵?比如2009年法国就邀请了印度军队参加国庆阅兵。

罗援:这可能是网友的美好愿望,但是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特点和特色。比如我们中国的特色是一种综合性的。比如前面我们讲了隆重庄严,这个风格在我们阅兵当中就体现出来了。讲欢庆活泼这块,就在我们后边的群众游行体现出来了,所以我们有我们的特点,不一定去效仿其他国家。这位网友提出了他自己很好的愿望,但是我觉得实现的可能性不太大,因为毕竟有我们自己的国情,有我们自己的传统,有我们自己国家庆典的模式。

试题详情

1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子曰:“德不孤,______________。”(《论语》)

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2)人世有代谢,______________。(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苏轼《定风波 》)

(3)高山仰止,__________。(《诗经》)

古人之观于天地、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____。(自居易《长恨歌》)

试题详情

阅渎下列文字,完成6-8题

歌哭悲欢里的清明节

起初,清明只是一种提示春耕的节气的名称。它是怎样变成祭奠先人的节日的呢?这不能不从清明前两天(也有前一天)的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在清明成为节日前,承载着国人祭奠古圣先贤的职能。溯其源,可直追两千六百多年前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个人物--介子推。传说,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冷食),以此纪念介子推。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是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钻木取火,换取新火种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暮春三月正值改火,人们在新火未到的这一天,要禁止生火,食用冷食。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从节日的起源看,寒食节与祭祀祖先并无关系。早在寒食节出现之前,古人就有祭奠先人的习俗。起初,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墓穴上要堆起一个坟头,可以让子孙后代记住先人埋葬的地方。墓祭由此有了物质的依托。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逐渐浓厚起来。但是,一直到汉代,人们扫墓祭祖并无固定的日子。 进入唐代,民间逐渐兴起集中在寒食节祭扫的风气。唐朝的统治者于开元二十年(732年)将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将之列入五礼。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便常常将扫墓沿至清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庭鉴于民间扫墓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从这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人们在祭扫坟墓时,越来越流行焚烧纸钱。寒食节期间禁火,禁烧纸钱的行为只能在清明进行。这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清明上坟。也就是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扫墓祭祖给人的印象是悲伤的。其实,清明还有它的另一面相--欢快踏青。唐诗中即充斥着丰富的踏青游春景象。像李正封所云:“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来鹄所云:“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屣齿香。”墓间祭扫的悲情与春游兴酣的喜悦,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安排在一起的呢?

古时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求收获生命的力量,祛除魔鬼的作祟。据古史传说,殷商的祖先契的孕育,就是由于其母在河里洗浴,吞食鸟卵所致。《论语》记载,孔子听到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朋友们到沂水沐浴吹风。”孔子会心一笑,说:“我赞同你的理想。”至晋代,潘尼有诗曰:“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王羲之的兰亭之会,表明修禊、踏青习俗在士人中基本成型,在流觞曲水间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进而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了上巳习俗中最重要的文化内涵。 自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行祭之余,便兴致勃勃地进行郊游宴饮活动了。宋元时期,清明游春宴饮之风更盛。元代一首描写清明踏青的诗云:“尽说游行好,春深桃李天。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上巳习俗被清明节吸纳进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相距不远,清明郊外上坟时可顺便踏青。二是中华民族是个乐天知命的民族,人们视亲人之死为“归”,生死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阴间乃为阳世的延长或补充。清明节,人们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同时也需要迎春活动,以顺阳气。

6.对“寒食节”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传说认为,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为纪念晋国大臣介子推,规定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

B.寒食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古代改火的习俗。暮春三月,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事先准备熟食。相沿成习,就形成了寒食风俗。

C.最初,寒食节和祭祀祖先并无关系。古代早有在宗庙祭奠先人的习俗,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日盛。到汉代,扫墓祭祖还无固定时日。

D.唐代,民间逐渐开始集中在寒食节这一天扫墓祭祖。公元732年,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列入五礼,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

7.下面诗句不是表现古人清明游春习俗的一项是

A.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B.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

C.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D.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8.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开元二十四年,朝迁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这样,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样放假。说明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B.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日进行,主要活动是踏青、临河洗浴。孔子、潘尼、王羲之都在修禊、郊游宴饮中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C.清明祭祖并进行郊游,始于唐代,宋元时期,清明游春之风更盛。主要是因为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也符合中华民族乐天知命的文化传统。

D.按时间先后排序,三个节日是:寒食、清明、上巳;按其诞生后论,三个节日则是:上巳、清明、寒食。宋元以后,清明集三节于一身,成为中国春天的代表性节日。

试题详情

5.下列各旬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导演黄建新认为,由于过去的主旋律影片创作掌握资料不足,往往将领袖人物的性格模式化,让观众难以接近。

B.过劳为什么会引起健康透支?有关专家认为,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加班,而是巨大的压力导致休息时间也无法彻底放松心情所致。 

C.经受住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考验的四川,以爬坡实干、化危为机、“两个加快”全面推进的姿态,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平台上,展翅高飞。 

D.4年前,发生在江苏十运会柔道赛场上的“假摔事件”仍让人记忆犹新,辽宁选手孙福明让解放军队选手闫思睿“一推即倒”,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