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22038  322046  322052  322056  322062  322064  322068  322074  322076  322082  322088  322092  322094  322098  322104  322106  322112  322116  322118  322122  322124  322128  322130  322132  322133  322134  322136  322137  322138  322140  322142  322146  322148  322152  322154  322158  322164  322166  322172  322176  322178  322182  322188  322194  322196  322202  322206  322208  322214  322218  322224  322232  447090 

7.已知,则的值(  ▲  ).

A、随的增大而增大     B、有时随的增大而增大,有时随的增大而减小

C、随的增大而减小     D、 是一个与无关的常数

试题详情

6.方程满足且0<,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试题详情

5.等差数列中,,若数列的前项和为,则的值为(  ▲  ).

A.14        B.15         C.16        D.18

试题详情

4、如图,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将该平面分割成四个部分I、II、III、Ⅳ(不包含边界)。设,且点P落在第III部分,则实数m,n满足(  ▲  ).   

A.        B.

C.        D.

试题详情

3、已知正方体--中,M为AB中点,棱长为2,P是底面ABCD上的动点,且满足条件,则动点P在底面ABCD上形成的轨迹是(  ▲  ).

A.圆   B.椭圆    C.双曲线    D.抛物线

试题详情

2、为得到函数的图像,只需将函数的图像(  ▲  ).

A.向左平移个长度单位     B.向右平移个长度单位

C.向左平移个长度单位      D.向右平移个长度单位

试题详情

1、集合,集合,则 (  ▲  ).

A.     B.    C.   D.

试题详情

(三)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

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习。(一两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1、朗读训练(8分钟)

课前预习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选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进行点评。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分钟)

提问:这几段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提问:这三段主要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出4.5.6三段中,学生认为是写的美的地方,并说明它美在哪里?

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学生所认为的美,其实就是散文的语言美和画面美。通过这一环节就可以顺利过渡到对语言美和画面美的赏析。

⑴语言美 

本文语言突出特点,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神采飞扬,其中的叠词、通感为重点,对此学生却较生疏。

①叠词

切入角度:用音乐的击鼓打节奏方式领略叠词独有的韵律感,如“曲曲/折折”“阴/森森”“脉脉”节奏分别是……(学生用手指叩响桌子去感受叠词带来的音乐美感,荷塘月色的灵动飘逸。)

结合这三段的叠词,总结出叠词的作用--增加了文章和谐的音乐美 。

课外拓展:

《迢迢牵牛星》中的大量叠词,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请学生试着赏析《迢迢牵牛星》叠词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②通感:

明确通感的定义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了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课外拓展: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通感现象,注意积累。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

学以致用:在讲学稿上,当堂造句,巩固消化,锻炼文笔。

举个例子:你笑的很甜。

⑵画面美

语言的美即表现出了画面的美,详见板书。

根据心理学“注意规律”的教学运用:展出几幅荷塘月色图幻灯片,让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进行描述。此法的作用一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二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进行自检。

课外拓展:

实施启发性教学,如下:教育学“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教学运用: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图片的荷塘月色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你觉得哪个更美?”引导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表现力,最终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品位语言美,从而感受语言背后的画面美。

3、课后作业

学以致用,运用本课语言技巧“叠词”“通感”等,以“城市月色”为题写一片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4、课堂小结(5分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我重点对荷塘月色的优美语句的品读和对通感修辞手法的讲解,以及叠词的运用。在课堂的教学上,尽量做到预设与生成的相互结合。

课堂教学评价表

项目
掌握程度
举例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朗诵
朗读不通顺
基本能朗读
有感情朗读
 
优  良
中  差
 
叠词
基本掌握
理解内涵
 
优  良
中  差
 
通感
基本掌握
理解内涵
 
优  良
中  差
 

 

育星教育网 

试题详情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朱自清是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可以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色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这对全面、正确评价朱自清也是很有必要的。

试题详情

(一)导入(3分钟)

图片切入:展示月色下的照片,让学生体会月色下的意境。让学生回顾旧知识,例举出关于“荷” “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 “出淤泥而不染” “月上柳梢头” “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