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 风向平行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 于等压线 风向和等压线有交角
摩擦力:(近地面、与风向相反)
从等压线图判断各地风力大小,应注意:①等压线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的关系;②比例尺大小;③等压线的疏密;④相邻两等压线的等压距大小。
风压定理: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低压,右后高压。
气压场:高气压中心、高压脊、低气压中心、低压槽、鞍部的天气情况。
|
高压脊:晴朗
低气压中心:阴雨,大风
低压槽:阴雨
鞍部:阴沉,不稳定 高压脊线附近的气流运行 低压槽线附近的气流运行
1.热力环流
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
|
比较A、B、C、D四地的气压高低:D>C>A>B
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海陆风:白天风由海洋吹向大陆,晚上风由大陆吹向海洋。
山谷风: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晚上风从山顶吹向谷底。
2.城市布局形式(城市的基本形态)。
(1)“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的对比。
布局形式 |
布局特点 |
优点 |
缺点 |
集中紧凑式 |
以一个生活居住用地为中心,多个工业区布置在周围,只有一个主要的生活居住用地(生活区),其他的生产用地(工业区)则连片布置在城市生活区的外围,少量规模不大、污染可能较为严重的工厂企业则布置在近郊 |
各项主要用地集中,能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省投资,有利于工业之间的协作和公共设施的共同利用 |
由于工业较集中,环境污染严重 |
分散疏松式 |
受地形、矿产资源、河流或交通干道分隔,分成若干片或组,各片相距一定距离,城市用地分成若干片,每片由一个生活区和工业区组成,相应布置独立的生活居住设施 |
工业区分散,造成污染源分散,同时自然环境容纳和净化废物的能力提高,能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
各项用地较分散,各区片间联系不便,市政投资很大 |
(2)城市的布局形式主要受自然条件(如河流、气候、地形等)制约。
(3)大多中小城市采用集中紧凑式,可节省成本,而受自然条件限制的中小城市多采用分散疏松式。
1.城市总体布局时首先要考虑城市为何种布局形式,城市用地集中还是分散布局,以及组合的形式和规模,直接关系到城市内各功能区的用地状况。
2、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因素,如故宫)
(2)历史因素: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继承和发展)
①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并不完全取决)
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②影响地租高低的直接因素: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递减,但并没有以市中心为同心圆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沿街道弯曲)
地理位置 |
通达度 |
地租 |
功能区 |
A位于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高 |
最好 |
最贵 |
商业中心用地 |
城市环线与公路干线交汇处BCDE |
较高 |
比较贵 |
外围商业用地 |
城市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 |
较低 |
|
住宅区 |
远离主要公路的地区 |
差 |
比较低 |
工业用地 |
功能区 |
最佳区位 |
区位选择的原因 |
商业用地A |
市中心 |
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靠近市中心,交通便捷,商业付租能力强. |
住宅用地B |
接近市中心 |
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 靠近市中心处 |
工业用地C |
远离市中心 |
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远离市中心 |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
②各功能区连片分布,界线模糊。任何一个功能区都可能兼有其它功能
功能区 |
商业区(城市的核心区) |
工业区 |
住宅区 (最基本的功能区) |
|
占城市 面积 |
占城市用地__________ |
居中 |
是城市____________的一项职能 城市中_________的土地利用方式 |
|
形状 |
________或_________分布 |
聚集性强成片分布 |
片状、团状、点状分布 |
|
区位 特征 |
要求接近消费者 多位于交通便捷的______、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 |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
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并背向发展,距离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卫星城 |
|
功能区特点 |
中心商务区(CBD)的特点 ①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 ②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地价高) ④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
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协作强导致集聚; 又因环保、地租、交通等因素导致分散 |
高级 |
位于城市的外缘 与高坡、文化区相邻. |
低级 |
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 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
(7)科技和旅游(筑波、硅谷;桂林、张家界)
2.地理计算综合题的复习备考策略
近年高考试题中的地理综合计算题,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提供信息材料运用教材中相关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加以计算;二是提供信息材料和计算公式(教材中未涉及的计算方法)来计算。针对这一高考命题思想,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⑴归纳整理教材中的相关地理计算原理。运用地理规律、原理,通过一定的运算,求出各种地理数据,是学习地理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相关地理计算的规律、原理还是较多的,同学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应归纳整理相关的地理计算原理,搞清各种计算方法。例如:①比例尺的计算,包括比例尺的三大要素的相互换算、经纬网图中实际距离的计算等;②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计算,包括陡崖的相对高度计算、水库大坝高度计算等;③温度计算,包括利用气温递减率计算某一高度的气温、利用地温递增率计算某一深度的地温等;④时间的相关计算,包括地方时、时区、区时计算和逆向的根据时间推算经度,两天不同日期范围计算等;⑤昼夜长短的相关计算;包括昼长与日出、日落时间的相互换算、光照图中的昼长计算、极昼极夜的纬度推算等;⑥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计算,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建筑物合理间距的计算、根据正午太阳高度推算纬度等;⑦人口密度计算;⑧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计算;⑨森林覆盖率计算;⑩各类构成比例的计算,包括农业产值构成计算、工业产值构成计算、能源消费构成计算等等。
⑵强化材料信息的处理能力。从各类资料中认定和提取地理信息,并对其做出判断和思考,是目前高考地理的十大能力要求之一。近年的高考地理计算综合题充分反映了这一能力要求趋向,或以文字材料、或以图像材料、或以表格材料展现地理信息,要求考生从中提取有效的解题信息,再根据相关的地理计算规律、原理或公式加以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备考阶段,对考生而言,则应以近年高考试题为样本,加强相关试题的适应性训练,从中寻找一些规律性的材料信息的处理方法和解题方法,以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
1.各类“地理计算”的关键知识与思路:
|
关键知识 |
计算思路 |
比例尺的计算 |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比例尺中,实际距离要将千米或米换算成厘米。求实际距离则要把得出的厘米换算成千米或米)。 |
1.先求出该图要表示的实际距离 2.算出图上要表示的距离 3.根据比例尺公式进行计算 |
地面高度、深度和温度的计算 |
①地面高度表示的两种方法: A 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B 相对高度:指地面某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②不同高度温度的差异:对流层中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③地热增温率:在常温层以下,平均每加深100米,地温上升3℃(15千米以下,地热增温率逐渐减少;常温层深度,中纬比赤道和两极深,我国北方约为30米)。 |
|
地方时与经度的计算 |
掌握时间与经度的关系。即要掌握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1小时转过15°经度,4分钟转过1°经度。 |
1.计算经度差 2.将经度差化为地方时差 3.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所求地方时的地点,若在已知地的东面,则加时差;反之则减时差)。 |
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
除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0°外,其余时区的中央经线都是15的倍数;相邻一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西12区的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自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天。此外,跨年月的计算要注意月大月小,平年和闰年二月份的天数;还要注意有无动程时间等要求。 |
1.先确定时区,求时区差 2.再按公式运算或图示法计算区时 ①时区的计算:某地时区序数=该地经度÷所得商数,再按数学求近似值的方法保留整数,小数点后4舍5入,就是该地的时区数。除中时区外,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②区时的计算:某地的区时=已知地区时±1小时×两地时区差 两地时区差:若两地在中时区同侧,则时区数相减,两地在中时区的两侧,则时区数相加。若所求区时的地点在已知地的东边,则加时区差;若在已知地的西边则减时区差。 |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
理解纬度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关系,即纬度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就相差多少度,即H=90°-纬度差 |
1.计算纬度差 2.利用图示法或计算公式运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
昼夜长短的计算 |
1.据日出日落时间,求昼夜长短 计算公式:某地昼长=(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某地夜长=(子夜24点-日落时间)×2 2.在光照图上,昼夜长短的计算 读懂日照图,看出太阳此时直射哪一条经线,则此经线上各点为12点。 |
1.找出图上受太阳光直射的经线(确定为12点) 2.算出某点所在纬线圈上的昼弧和夜弧所跨的经度范围 3.根据经度和时间的关系,推算所求点的昼夜长短。 |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换算 |
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在自转周期上的差异 太阳日……360°59′……24小时 恒星日……360°……23时56分4秒 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了59′,的经度,时间上一个太阳日比恒星日多3分56秒。 |
|
地球运动线速度的计算 |
自转的线速度在赤道处最快,1670千米/小时,在南北纬60°处约为赤道的一半;公转线速度经过远日点时(7月初)速度较慢,在近日点时(1月初)速度较快,故从春分--秋分,约为186天,从秋分--春分约为179天。 |
|
经纬度距离的计算 |
掌握纬度每间隔1°之间的经线长度都相等,约为111千米。经度间隔1°之间的纬线长度长短不等,由赤道上的111千米向两极递减至零。 |
3.其他计算
计算类别 |
相关原理 |
气温计算 |
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
气压梯度的计算 |
单位距离的气压差 |
人口密度的计算 |
人口密度=人口总量/面积 |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
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
城市化水平等于城市人口数除以该地区总人口数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