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24094  324102  324108  324112  324118  324120  324124  324130  324132  324138  324144  324148  324150  324154  324160  324162  324168  324172  324174  324178  324180  324184  324186  324188  324189  324190  324192  324193  324194  324196  324198  324202  324204  324208  324210  324214  324220  324222  324228  324232  324234  324238  324244  324250  324252  324258  324262  324264  324270  324274  324280  324288  447090 

1.严格要求,限时成篇

练就了快速写作能力,自然临阵不慌;临阵不慌,才容易引发写作灵感。

试题详情

3.不妨“一心二用”

这一招适应于考场写作。做法:

(1)拿到整份试卷后,先审视作文题,弄清内容和要求后,再把它放置一边;

(2)动手解答前面的各类基础试题。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脑子适当兼顾一下作文题。一旦脑海中跳出对作文有用的信息、想法、事例、思路等,便用中心词记下来,以免一晃即逝。

“一心二用”的好处:

(1)构思时间延长,容易引发和捕捉写作灵感;

(2)一旦在解题过程中发现有些语句和材料正是作文所需时,自然会喜出望外,写作的最佳心境也会随之形成。

 [提示]

心态关乎灵感

建议你平日练笔时这样做:

试题详情

2.投身情感情境

做法:

(1)冲击记忆库

用题目的内容、要求,冲击自己的记忆库,使那些与题目有关的事件一起涌上心头。

(2)激活情感场

“那 些与题目有关的事件”, 或可憎、可恶,或可歌可泣,这时,你的头脑中便会形成一种或愤怒或蔑视或景仰或艳羡的思想情感。

马上记录下这种强烈的“思想情感”。

(3)情感情境化

有了强烈的“思想情感”,还不能急于动笔。

再次带着对作文命题的理解,通过想像把自己放入使自己产生这种“思想情感”的事件中,进入角色,亲自感受,使“思想情感”进一步升华,新的“神思灵感”便出现了。

试题详情

1.用好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就是对所思考问题的突如其来的感觉和理解。

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这种“感觉和理解”,激发写作灵感。

我们听一下上海的陈一菁同学谈作文应考感受:

看到命题《清流与活源》时,我一时无所适从,隐隐地体会到紧张与压力。……我迫使自己冷静下来,围绕命题,完全放开自己的思绪,并及时用简练的语句记下脑中各种一晃而过、尚晦暗不明的思路。凡是与命题有关的联想,不论远近深浅,我都记下。随后我就利用这“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比较,整理取舍,同时结合自身特点,确定该篇作文的文体、框架等要素。这样,一条作文的思路便从无到有,从乱到 清了。

陈同学所说的那些“一晃而过、尚晦暗不明的思路”或“有关联想”正是一种直觉思维。把这些零星想法都“记”下来,正是不失时机,把握有用的思维信息和写作灵感。

试题详情

2.灵感是勤耕不辍的笔

一位同学在谈他写日记的体会时说:

初写日记,无话可谈,成了流水账;今天写日记越写越有味,写日记成为一种习惯,就像教徒每日要做的祈祷。

日记是一个人极其可观的财富。写日记就好比去银行存款,起初,仅有那么一点点,缺乏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富有的感觉。但是,如果你持之以恒,那么,过一段时间你每次回头看时,必定感慨万分:

日记如脑,记忆过去;

日记如报,练笔习作;

日记如镜,促人反省。

写日记如教徒祈祷般虔诚,正是勤于写作的表现;如到银行去存款的富有之感,正是勤于写作结出的果实。

勤于写作的人,才会与灵感结缘。

灵感就是一种写作的修养。

 [点招]

课堂写作灵感的引发

课堂和考场写作,特别需要“灵感”光顾。

怎么做?

试题详情

2.诗意地生活着,让思维的花开得更鲜艳,激活灵感,勤于练笔。

 [实用兵法]

灵感思维的引发

任何创作都是从灵感开始的,灵感是一种美到妙不可言的抒写冲动。

灵感是什么?它来自何方?

试题详情

1.用爱拥抱生活,让整个世界给心灵充电,学会感受,学会感动;

试题详情

(2)依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贽的思想反映了明末清初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4分)

材料三“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职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一一摘自1864年《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梁启超《西书目录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
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致

                            一一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3)材料三中李鸿章提出了“自强”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他是怎样在洋务运动中实践这些主张的?(4分)分析他的主张与“上卷西学”诸书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4分)

(4)“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2分)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变化?(4分)

38.材料一:我国经济发展有关指标比较表:

项    目
2002年
2006年
备   注
GDP增长和
能源消耗
GDP总量(亿元)
120333
209407
2007年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但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
154781
245669
GDP增长率
9.1%
10.7%
能源消耗增长率
8.3%
9.3%

材料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转变政府的职能和行为,是对政府发展理念的转型和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是节能减排。2007年以来,节能减排开始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强力推进的重大举措,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节能减排的主要责任在政府,推动力量在相关部门,而能否成功的关键却在企业。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6分)

(2)运用经济常识说明该如何应对上述问题。(12分)

(3)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节能减排的主要责任在政府”。(12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