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分)右图所示为常见气体制备、分离、干燥和性质验证的部分仪器装置(加热设备及夹持固定装置均略去),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仪器装置可任意选用,必要时可重复选择,a、b为活塞)。
(1)若气体入口通入CO和CO2的混合气体,E内放置CuO。选择装置获得纯净干燥的CO,并验证其还原性及氧化产物,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为 (填代号)。能验证CO氧化产物的现象是 。
(2)停止CO和CO2混合气体的通入,E内放置,按A→E→D→B→H装置顺序制取纯净干燥的O2,并用O2氧化乙醇。此时,活塞a应 ,活塞b应 ,需要加热的仪器装置有 (填代号),m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气体入口改通空气,分液漏斗内改加浓氨水,圆底烧瓶内改加NaOH固体,E
内放置铂铑合金网,按A→G→E→D装置顺序制取干燥的氨气,并验证氨的某些性质。
①装置A中能产生氨气的原因有:
。
②实验中观察到E内有红棕色气体出现,证明氨气具有 性。
19、(10分)右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有关反应的条件及生成的H2O已略去),已知:
(a)A、B、C、D是非金属单质,其中B、C、D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b)反应①、②是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反应。(c)化合物E是形成酸雨的污染物之一,化合物K是常用的氮肥。(d)化合物L具有漂白性,可由与溶液反应而制得。(e)化合物J由两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2.(f)化合物H的组成中阳离子和阴离子数目为 1﹕1.
请按要求填空:
(1)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
(2)C的结构式 ;H的化学式 。
(3)L的溶液与化合物E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化合物J的化学式 。
18、(10分)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元素的非金属性Q W(填>或<或=)。
(3)W的单质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共热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原子序数比R多1的元素有两种氢化物,通过分解反应二者可实现转化的反应方程式为 。
(5)R有多种氧化物,其中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在一定条件下2L甲与0.5L O2相混合,若该混合气被足量NaOH溶液吸收后无气体残留,且生成的R含氧酸盐只有一种,则该盐的化学式是 。
17、(8分)某温度时,水的离子积常数Kw=1.0×10-13,将此温度下PH=11的溶液aL与PH=1的溶液bL混合。该混合液体积为两者之和,所得固体体积忽略不计。
(1)若所得混合液为中性,则a﹕b= ,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为 (用含a、b的表达式表示)。
(2)若a﹕b=9﹕2,则所得溶液PH= ,该混合液最多能够溶解铁粉 g。
16、下列溶液中有关微粒的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溶液中加入至溶液呈中性;
B、PH相等的、、溶液:> >
C、溶液:
D、25℃时PH=4.,浓度均为0.1 mol·L-1的与的混合溶液: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15、下表中对于相关物质的分类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
纯净物 |
混合物 |
弱电解质 |
非电解质 |
A |
明矾 |
蔗糖 |
|
|
B |
天然橡胶 |
石膏 |
|
|
C |
冰 |
水 |
|
|
D |
胆矾 |
玻璃 |
|
|
14、常温下PH=11的氨水和PH=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后(不考虑混合溶液体积的变化)刚好完全反应,则下列说法肯定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后溶液呈酸性
B、弱碱的浓度大于强酸的浓度
C、原氨水中占含氮微粒总数的1%
D、反应后的溶液中
13、在中学化学实验中使用的玻璃、陶瓷等仪器,在实验操作中不能承受温度的急剧变化,否则会引起安全事故。下列实验操作过程不是基于上述原因的是( )
A、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后,先移出导气管,后熄灭酒精灯
B、在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氨气时,在加入二氧化锰后应首先加入浓盐酸,然后再点燃酒精灯
C、在用固体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制取氯气结束后,将大试管从铁架台上取下置于石棉网上冷却后再洗涤
D、钠与水反应时,只能取黄豆粒大小的钠投入盛水的烧杯中反应
12、a mol与b mol投入到VL c mol·L-1的硝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还原产物只有,所得澄清溶液可看作是与的混合液,则反应中未被还原的硝酸可能为
①(a+b)×63g②(a+b)×189g
③(a+b)mol④(Vc-)mol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对于反应;△H<0,C的体积分数(C%)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曲线Ⅱ相对Ⅰ改变的条件是( )
A、一定是使用催化剂 B、一定是升高温度
C、可能是增加了C的用量 D、可能是缩小容器体积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