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25262  325270  325276  325280  325286  325288  325292  325298  325300  325306  325312  325316  325318  325322  325328  325330  325336  325340  325342  325346  325348  325352  325354  325356  325357  325358  325360  325361  325362  325364  325366  325370  325372  325376  325378  325382  325388  325390  325396  325400  325402  325406  325412  325418  325420  325426  325430  325432  325438  325442  325448  325456  447090 

(二)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9、此人--为具言所闻。翻译: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翻译:桃花源中的人告诉他说:“我们这里的情况不值得你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啊。”

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翻译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12、后遂无问津者。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试题详情

(一)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

3、甚异之。异:对……感到诧异

4、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5、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错相通

7、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依然:喜悦的样子

8、问所从来,具答之。具:详尽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0、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11、寻向所志。 寻:寻找。向:先前(的)。志:标记。

12、闻之,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

13、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寻:随即,不久。津:渡口。

试题详情

第21课《桃花源记》

试题详情

第21课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穿了起来,故事曲线回环,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绝美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追求自由、平等、幸福、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政治理想;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22课 《陋室铬》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陋室铭》是作者自述其志的文章,通过对“陋室”内外环境生动而简洁的描写,并用类比和例证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和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爱莲说》是作者托物言志的名文,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了自己淡泊的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婉转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第23课 《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 ,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明朝散文家。《核舟记》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按空间顺序介绍核舟,从而鲜明地表现它的整体形象。说明了雕刻家构思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卓越成就和民间艺人卓越才能。

第24课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大道之行也》主要从三个方面描绘一幅“大同”社会的理想画卷:①满足生存的需要;②满足发展的需要;③满足精神愉快的需要;寄托对美好社会的无限向往,也暗含了对现实社会黑暗现象的厌恶。

第25课 《望岳》《春望》《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大量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尤其是他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北征》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篇章,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诗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望岳》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雄伟高大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现诗人年轻时代从远大抱负和蓬勃朝气。

《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是通过诗人的见闻,描绘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试题详情

21、(12分)如图所示的坐标系,x轴沿水平方向,y轴沿竖直方向。在x轴上方空间的第一、第二象限内,既无电场也无磁场,在第三象限,存在沿y轴正方向的匀强电场和垂直xy平面(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电质点,从y轴上y=h处的Pl点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沿x轴负方向进入第二象限。然后经过x轴上x=-2h处的P2点进入第三象限,带电质点恰好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之后经过y轴上y=-2h处的P3点进入第四象限。己知重力加速度为g。求:

(1)质点到达P2点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第三象限空间中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3)若在第四象限加一匀强电场,使质点做直线运动,求此电场强度的最小值。

试题详情

20、(10分){长为L的水平极板间,有垂直纸面向内的匀强磁场,如图所示,磁感强度为B,板间距离也为L,板不带电,现有质量为m,电量为q的带正电粒子(不计重力),从左边极板间中点处垂直磁感线以速度v水平射入磁场,欲使粒子不打在极板上,求速度的取值范围?

试题详情

19、(10分)如图所示,A为一具有光滑曲面的固定轨道,轨道底端是水平的,质量M=40kg的小车B静止于轨道右侧,其板面与轨道底端靠近且在同一水平面上,一个质量m=20kg的物体C以2.0m/s的初速度从轨道顶滑下,冲上小车B后经一段时间与小车相对静止并继续一起运动。若轨道顶端与底端水平面的高度差h为0.80m,物体与小车板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0.40,小车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忽略不计,(取g=10m/s2),求:

(1)物体与小车保持相对静止时的速度;

(2)从物体冲上小车到与小车相对静止所用的时间;

(3)物体冲上小车后相对于小车板面滑动的距离。

试题详情

18、(1)①在“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的实验方案,他想用钩码的重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为了减小这种做法带来的实验误差,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采取的两项必要措施是:

a______     _      ___  b       _       _     ___

②如图乙所示是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其中A、B、C、D、E、F是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距离如图乙.则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表达式为(用题中所给物理量表示)        ;要验证合外力的功与动能变化间的关系,除位移、速度外,还要测出的物理量有          

 

(2)用同样的装置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以下是一实验小组所获取的部分实验数据,根据表格中数据,在图中取合适的坐标系,作出图象.

表格:小车受力相同(均取砂桶质量m=50g).

根据图象判断,实验产生误差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