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25791  325799  325805  325809  325815  325817  325821  325827  325829  325835  325841  325845  325847  325851  325857  325859  325865  325869  325871  325875  325877  325881  325883  325885  325886  325887  325889  325890  325891  325893  325895  325899  325901  325905  325907  325911  325917  325919  325925  325929  325931  325935  325941  325947  325949  325955  325959  325961  325967  325971  325977  325985  447090 

2.春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但阻碍因素依然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

A.社会政局的动荡          B.少数民族的进攻 

C.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D.旧生产关系的影响

试题详情

1.夏商西周三代农业有较大发展的原因包括①统治者重视农业  ②井田制推行 ③采取集体耕种方式  ④青铜农具的大量使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试题详情

2.汉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传统。这一传统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有直接关系。以下关于宗法制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②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  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④有利于强化皇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2.(20分)2007年8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犍为郡,今戎州也)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史记•大宛列传》

(1)指出材料一中位于四川省境内的水利工程,并分析其所起的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张骞从蜀道出使大宛、身毒等国的原因(不得摘录原文)。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张骞出使大宛等国的最初目的及其历史影响。(15分)

试题详情

26.《史记》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彗星现,天狗

过梁野”。上述记载:①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观念  ②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天

文学的宝贵资料  ③体现了迷信对封建史学的影响  ④记载荒诞不经,缺

乏科学依据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试题详情

25.“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段言论产生的背景是

A. 战国时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B. 秦朝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C. 汉武帝时打击诸侯王割据势力

D. 东汉时王充对神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

试题详情

24.“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是世界公认的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这一记载应出自

A. 《春秋》          B. 《甘石星经》    

C. 《汉书》          D. 《天工开物》

试题详情

22.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条件有①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②张骞沟通与西域的联系③甘英沟通与大秦的联系 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一位古代诗人在《题昭君出塞图》中写道:“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北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从诗中可看出作者肯定昭君主要是因为           

A、昭君出塞是为了个人幸福    B、昭君出塞不畏艰险

C、昭君出塞是为了国家利益    D、昭君出塞加强了汉与匈奴的关系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