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体积pH=2.5的盐酸与10体积某一元强碱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该碱溶液的pH等于( )A.9.0 B.9.5 C.10.5 D.11.0
8、pH=13的强碱溶液和pH=2的强酸混合,所得混合液的pH=11,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 )A、1:9 B、9:1 C、1:11 D、11:1
7、常温时,以下4种溶液pH最小的是( )
A.0.01mol∙L-1醋酸溶液
B.0.02mol∙L-1醋酸与0.02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液
C.0.03mol∙L-1醋酸与0.01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液
D.pH=2的盐酸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液
6、下列事实可证明氨水是弱碱的是( )
A.氨水能跟氯化亚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 B.铵盐受热易分解
C.0.1mol/L氨水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D.0.1mol/L氯化铵溶液的pH约为5
5.0.1mol·L-1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对于该
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入水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加入少量0.1mol·L-1HCl溶液,溶液中c(H+)减小
D.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4、25 ℃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2O H+ + OH- ;ΔH > 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向水中加入稀氨水,平衡逆向移动,c(OH-)降低
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H+)增大,水的离子积常数不变
C.向水中加人少量固体CH3COONa ,平衡逆向移动,c(H+)降低
D.将水加热,水的离子积常数增大,pH不变
3、 室温下,0.1 mol/L的下列物质的溶液中,水的电离能力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AlCl3 ② KNO3 ③ NaOH ④ NH3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③>④>②>① D. ①=②=③=④
2、90℃时水的离子积Kw=3.8×10-13,该温度时纯水的pH值 ( )
A. 等于7 B. 小于7 C. 大于7 D. 无法确定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气、铜、二氧化碳、氯化钠溶液这四种物质中有1种是电解质,有2种是非电解质,有1种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B.强电解质一般易溶于水,弱电解质一般难溶于水
C.非电解质溶液中也可能存在电离平衡
D.强酸强碱盐溶液一定显中性
典型错误之一:因忽视周期性引起的多解而出错。
例28、如图所示,光滑的弧形槽的半径为R(R远大于弧长MN),A为弧形槽的最低点。小球B放在A点正上方离A点的高度为h,小球C放在M点。同时释放两球,使两球正好在A点相碰,则h应为多大
错解 :对B球,可视为单摆,延用单摆周期公式可求C球到达O点的时间:
对B球,它做自由落体运动,自h高度下落至O点.
要求两球相碰,则应有tB=tC,即,解得:。分析纠错:上述答案并没有完全错,分析过程中有一点没有考虑,即是振动的周期性,因为C球在圆形轨道上自C点释放后可以做往复的周期性运动,除了经过TC/4时间可能与A相碰外,经过t=TC/4+NtC(N=0,1,2……)的时间都可以与A相碰。正确答案是:
(n=1,2,3,4……)
典型错误之二:因对波的叠加原理理解不深刻而出错。
例29、两列简谐波均沿x轴传播,传播速度的大小相等,其中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如图中实线所示。一列波沿x负方向传播,如图32中虚线所示。这两列波的频率相等,振动方向均沿y轴,则图中x=1,2,3,4,5,6,7,8各点中振幅最大的是x= 的点,振幅最小的是x= 的点。
错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振幅最大的是x=2,6的点,振幅最小的是x=4,8的点。
分析纠错:对于x=4、8的点,此时两列波引起的位移矢量和为零,但两列波引起的振动速度矢量和最大,故应是振动最强的点,即振幅最大的点。对于x=2和6的点,此时两列波引起的位移矢量和为零,两列波引起的振动速度的矢量和也为零,故应是振动最弱的点,即振幅最小的点。
典型错误之三:因没有理解波的图像会随时间变化而出错
例30、 如图所示,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从波传到x=5m的M点时开始计时,已知P点相继出现两个波峰的时间间隔为0.4s,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列波的波长是4m
B.这列波的传播速度是10m/s
C.质点Q(x=9m)经过0.5s才第一次到达波峰
D.M点以后各质点开始振动时的方向都是向下
错解:由质点Q(x=9m),经过0.4s波传到它,又经过T/4(0.1s)Q点第一次到达波峰,所以C对。
分析纠错 :
(1)从图上可以看出波长为4m,选A。
(2)实际上“相继出现两个波峰”应理解为,出现第一波峰与出现第二个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因为在一个周期内,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而一次全振动应表现为“相继出现两个波峰”,即T=0.4s。则V=λ/T=10m/s,所以B选项正确。
(3)质点Q(x=9m)经过0.4s开始振动,而波是沿x轴正方向传播,即介质中的每一个质点都被它左侧的质点所带动,从波向前传播的波形图可以看出,0.4s波传到Q时,其左侧质点在它下方,所以Q点在0.5s时处于波谷。再经过0.2ss即总共经过0.7s才第一次到达波峰,所以选项C错了。
(4)从波的向前传播原理可以知道,M以后的每个质点都是先向下振动的。所以选项D是对的。
此题正确答案为A,B,D。
典型错误之四:因错误认为“双向波”是一列波而出错
例31、如图所示,S为上下振动的波源, 振动频率为100Hz,所产生的横波左右传播, 波速为80m/s,已知P、Q两质点距波源S的距离为SP=17.4m,SQ=16.2m。当S通过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时,P、Q两质点的位置是:
A.P在波峰,Q在波谷;
B.都在波峰;
C.都在波谷 ;
D.P在波峰,Q在波峰。
错解:根据λ=VT=0.8m,SP=17.4m=(21+3/4)λ,SQ=16.2m=(20+1/4)λ,据此可作出波形图如图36所示,故可得到“P在波峰,Q在波峰”,而错选D。
分析纠错:波源S在振动的过程之中要形成分别向左右传播的两列波,波形应如图所示,故可得到“P在波峰,Q在波谷”,而应选A。
典型错误之五:因忽视各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而出错。。
例32、在均匀介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在同一直线上,相邻两质点的距离均为s,如图甲所示。振动从质点1开始向右传播,质点1开始运动时的速度方向竖直向上。经过时间t,前13个质点第一次形成如图38乙所示的波形。关于这列波的周期和波速有如下说法
A.这列波的周期T=2t/3
B这列波的周期T=t/2
C.这列波的传播速度v=12s/T
D.这列波的传播速度v=16s/T
错解:由图38可知:波长λ=8s,而在时间t内波向前传了3λ/2,所以周期T=2t/3,传播速度v=12s/T,即AC正确。
分析纠错:上述解答错在没有理解题意,题说“经过时间t,前13个质点第一次形成如图38乙所示的波形”,并不说波只传到前13个质点。如果是只传到前13个质点,由于第13个质点此时振动方向向下,所以质点1开始运动时的速度方向也应该竖直向下,这与题给条件矛盾。所以在时间t内波向前传了2λ,所以周期T=t/2,传播速度v=16s/T,即BD正确。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