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答案C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鲍叔牙认为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不当,原文是鲍叔牙认为管仲奉君忠诚,所以他一定不会接受治理鲁国政事的任命。
34.答案A项。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②句陈述“治理百姓,有能为民父母”这样的人,筛选对象不当;④句强调管仲侍奉君主忠诚,筛选标准不对。
33.答案D项。考查对文章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A项“乃”的用法分别是连词表转折,副词,译为“才”;B项虽均是代词,但前者是人称代词“他”,后者是指示代词“那”;C项均是介词,但意义不同,前者是“到”,后者是“与”。D项“而”均是表承接的连词。
32.答案A项。从“君”与“臣”的关系考虑,“加”释为“施加”更恰当。
31.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一点1分)考查对文章相关信息的筛选能力,“隐逸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环境和个人性格与追求两个方面谈。前者突出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后者是主观因素的作用。这样回答,才能保证答案的全面与辩证。
30.[答案]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一点1分)
[解析]以主观试题形式考查对文章内容的鉴赏与评价,难度较客观题稍大。“作用”题解答的思路应是围绕形式上的作用和内容上的作用。形式上运用了侧面衬托手法,内容上突出了沈周的性格特征。
29.[答案](1)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2)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
28.答案C项。A项“以”用法分别是介词“因为”“把”;B项“而”用法分别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因果关系;D项“其”虽然均是代词,但意义不相同,它们分别代指“沈周”和“士大夫们”。
27.答案B项。“没”通“殁”,“辟”通“避”,“辩”通“辨”。均是同音假借现象。
26.(1)随便(2) 详细。对“漫”意义的理解,需要从语境的限制作用入手。曹铨和李东阳两次问郡守沈周的情况,而沈周并不了解,草率应答,“复漫应曰”,也可提示其意义当为“随便”。“备”意为“详细”,《芙蕖》有“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句,这里的“备”就是形容词“详细”的意思。考生应善于迁移。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