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26419  326427  326433  326437  326443  326445  326449  326455  326457  326463  326469  326473  326475  326479  326485  326487  326493  326497  326499  326503  326505  326509  326511  326513  326514  326515  326517  326518  326519  326521  326523  326527  326529  326533  326535  326539  326545  326547  326553  326557  326559  326563  326569  326575  326577  326583  326587  326589  326595  326599  326605  326613  447090 

45.答案C项。  A项中两个“焉”意思不同。第一个“焉”意为“于此”,兼词;第二个“焉”意为“他”,代词。B项中两个“何”均为疑问代词,但第一个“何”意为“什么”,是前置宾语,;第二个“何”意为“怎么”“为什么”。D项中两个“以”均为连词,但第一个“以”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关系,第二个“以”意为“来”,表示目的关系。C项的两个“而”均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试题详情

44.答案C项。  C项中的“恶”是疑问代词,解释为“哪里,怎么”。

试题详情

43.答案C项。 A项中“厉武将军”应是指丁乾,周访是“振武将军”。B项“为此”表述有误,前后两句没有因果关系。D项“收集粮食”有误,应为“勤于纳言”。

试题详情

42.答案B项。  B项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即“帝不罪之”。A项中的“之”为动词“到”,引申为“任职”。C项中的“之”为代词。D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试题详情

41.答案A项。第一个“因”理解为“于是,就”,副词;第二个“因”理解为“趁”,介词。B项“与”意思均为“和”“跟”,介词。C项“以”均为目的连词,可译为“来”。D项意思均为“到”,介词。

试题详情

40.答案C项。  A项“振”通“赈”,应解释为“救济”。B项“收”应解释为“逮捕、拘押”。D项“悦服”应解释为“心悦诚服”。

试题详情

39.答案D项。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评价能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老子的说法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说的都是对人的危害,并末涉及给人带来的享受。

试题详情

38.答案C项。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对古汉语中特殊用法的分析研究,必须以语法分析为手段,建立古今汉语语法的彼此联系系统,明确二者的区别。从词性和它们的语法位置角度考虑用法产生的变化。C项是意动用法,其它均是使动用法。分别是“使……愉悦”“使……不吉利”“使……保全”。

试题详情

37.答案C项。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以”均是表原因的连词,B项“而”均是表转折的连词,D项“之”均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为”均是介词,但意义不同,前者是“被”,后者是“替”。

试题详情

36.答案B项。考查对实词意义的理解。“去”应释为“失去”。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