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26424  326432  326438  326442  326448  326450  326454  326460  326462  326468  326474  326478  326480  326484  326490  326492  326498  326502  326504  326508  326510  326514  326516  326518  326519  326520  326522  326523  326524  326526  326528  326532  326534  326538  326540  326544  326550  326552  326558  326562  326564  326568  326574  326580  326582  326588  326592  326594  326600  326604  326610  326618  447090 

91.[答案](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

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该题综合考查了对词作“领字”作用的分析,以及对词作内容的归纳与概括、对词人思想感情的评价。上阙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想当年”和“到而今”,引出对比内容。“风尘恶”在词的整体上起到了过片作用,承上启下,所以,对其所指内容不可单单从一个词段中归纳。而对词人思想情感的评价,少不得对岳飞始终怀有的“精忠报国”之志的思考,所谓鉴赏评价需知人论世。岳飞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答题的重要依据。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苟且偷生与词人深藏内心的收复失地的壮志,以及词中“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直接情感流露,是评价词人爱国思想感情不可缺少的思考角度。

试题详情

90.[答案]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审题特别要注意“最突出”三个字,否则可能致使答案偏离主体。上下阙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抓住关键词“谁复吊”“无人解”便可得出。

试题详情

89.[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情感。“空惆怅”和“无人解”含有明显的感慨。从作品的内容看,“谁复吊沅湘”包含有屈原流放之事,端午节映入词人眼中的徒有喜庆与热闹,却少了对屈原的悼念。下阙由上阙的屈原引出“总堪伤”的《离骚》,点及屈原的“忠义”,如今已少有人明白,流露出对屈原的怀念和对世人冷漠的慨叹。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