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3.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1 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2.两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实现,迫切需要一种使中央集权正常运作的选官制度,两汉时察举制度应运而生。但由于两汉时期尚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阶段,察举制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很不完备的。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以后,隋唐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推行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选拔人才,并为以后历朝所沿袭。
6、唐朝: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他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令臣下“广开耳目,求访贤哲”。他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兼收并用,“量才授职”,因此贞观一朝,人才济济,有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魏征等,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创立了“自荐”求官的制度,广揽人才。唐玄宗前期注重选贤任能,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担任宰相,如姚崇、宋璟等,出现“开元盛世”,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李林甫、杨国忠为相,酿成“安史之乱”。
5、东汉末年:曹操重视用人,三次发布惟才是举的“求贤令”。
4. 秦末:楚汉相争,刘邦重用张良、萧何、韩信,由弱变强,最终打败项羽。
3.秦王嬴政掌权后,广泛搜罗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2.古代思想家墨子提出“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任人唯亲
1.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中占有优势,非常重视人才选拔。如齐桓公重用管仲、秦孝公重用商鞅等。
7、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重点内容)
含义: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背景:①庶族势力不断发展,要求分享政治权力,参与政权;②士族衰弱,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
创立:①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官;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完善:①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发展: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等
②王安石变法: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积极意义:①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
②考试制度所体现的公正、公平、公开和选拔性原则,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③推动了唐宋教育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
④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我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弊端: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极大的舒服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抑制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查漏补缺] 清朝废除科举制的原因和意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下诏书,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开始废除科举制
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衰亡;②科举制本身存在弊端,不能选拔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③戊戌变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④随着西方侵略的加深,中国人受西方影响越来越深,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加深
意义:①有利于打破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②大大推进了20世纪初中国科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建立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制度
④促进了中国新型知识分子队伍的扩大和中国社会的变革;
⑤促进了仕学分途,瓦解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