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Barack Obama has taken personal blame ________ the security failures which led ________ the attempt to blow up a plane on Christmas Day.
A. of; to B. for; to C. on; on D. in; on
25. ―Look! What a mistake! Why?
―Sorry, I _________ on it.
A. don’t concentrate B. hadn’t concentrated
C. haven’t been concentrating D. wasn’t concentrating
24. My father didn’t have to say anything. I knew he was upset from his ________.
A. look B. sight C. appearance D. sign
23. Cao Cao’s tomb is reported ________ in China, which attracts nationwide attention.
A. being found B. to be found
C. having been found D. to have been found
22. The chairman will be pleased at ________ scene that everything is in ________ place.
A. a; a B. the; the C. the; 不填 D. 不填; the
第一节 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
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21. ―Karen, can I talk to you for a minute?
―Sure, ________?
A. how come B. what’s up C. how’s that D. what for
当前,在“文化作文”泛滥的前提下,我们提倡中学生多观察现实生活,多写身边发生的事情。有人说,中学生的生活是两点成一线,早晨从家去学校,晚上从学校回家,有多少现实生活材料可写?其实,我们所说的身边之事,并非一定是中学生亲身经历的,也并非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大事。比如,报纸上常常刊登我们所居住的地区的新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生一些值得书写的事情。当然,如果能够把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出来,也许效果更好。去年江苏一考生把自己帮父亲收麦子的事情写进了高考作文中,感动了很多人,就是一个好例子。在平常的练习中,我们还可以把感动过自己的材料用不同的写法表达出来,以弥补材料的相对不足,效果也很不错。我的儿子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同学跟着我们夫妻去郊外踏青。在一条田间小路傍,他们发现了一个坑,坑底有一只不知何时跳进去的青蛙。几位小伙伴发起了一场“抢救运动”,最终把小青蛙救了出来。这件事给我儿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去后,在我们的启发下,他完成了一篇使用第一人称的日记。到高三时,他居然还记得这件事,而且在一次模拟语文考试时,又用这个材料写了一篇作文。当然,和小学时的日记相比,高三的作文视角换了,人称也改了,但是由于投入了感情,作文获得了语文老师的好评。这篇作文在我们家最近的搬家中,居然很巧合地被我发现了,现在抄录部分如下:
那是某一年的初春时节。阳光明媚,暖风拂面,我被厚重衣服包裹了一冬的心复苏了,于是便到离家不远的田野上散步。正在田埂上走着,忽然,一对人影进入了我的视线。细看时,原来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和他的妈妈一起,围看着地上的什么东西。我快步走上前去,原来他们在看田埂傍一个深坑。说明白一些,这个坑就是一只埋在土里的水缸,缸中积了些水。奇怪的是,水中竟有一只橡皮大小的青蛙,估计这是引起小男孩注意的原因。
“妈妈,小青蛙怎么会到里面去的?”
“大概是不小心掉进去的吧。”
“它就住在里面了吗?”
“不会的,这里面是下雨天积的水,太阳一晒就干了。”
“那它不是死在里面了吗?”
我一看,果然,水缸里大半是泥土,水只有薄薄的一层,更兼缸壁很滑,青蛙想跳出来是不大可能的。
“妈妈,我们把它救出来!”小男孩说。只见他伸出手去想捞小青蛙,无奈缸口太大,水面离缸口又比较深,小男孩触及不到它,却险些滑了下去,幸亏被他妈妈拉住。
“算了,我们走吧。如果再下一场大雨,水满上来的话,它自己就跳出来了。”妈妈劝着说。
“那要是不下雨呢?”小男孩并不肯就此罢手。他东张西望地看了一会儿,突然想到了什么似的,向田边草丛中跑去。只见他从草堆里捡出一根分叉的树枝,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洁白的手帕,小心翼翼地,他把手帕四角分别系在树枝分叉的两根分枝上。这下我也看明白了,他把树枝做成了一个类似捞鱼用的网兜。
“妈妈,用这个!”
男孩的妈妈似乎也被儿子的做法挑得童心大盛,于是,她在“岸上”拉着男孩的左手,男孩则站在“岸口”尽力向小青蛙探出右手,用“网兜”去兜。开始,小青蛙不怎么合作,左躲右闪想避开。小男孩试了几次后,青蛙仿佛明白了什么,突然主动地跳上了那块手帕。小男孩小心地将“网兜”提上“岸”来,终于,小青蛙重获自由了。
“下次小心点哦!”小男孩把青蛙放归田里,嘴里还念叨着。
随后,他们母子二人拎着那个“网兜”高兴地走了。
而我,却站着,怔住了。
这篇作文的题目是《感动》,触动作者情弦的,是小男孩的天真无邪,是他对小动物的爱心。很显然,这里有虚构的成分,但作文的主要材料来自于他亲身经历过的生活。文章从当初的第一人称变成了第三人称,对事件的感知也发生了变化,一个材料完成了两种表达方式的训练,这对社会生活经历相对不丰富的中学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说那些被人嚼了几百遍的套话,而是在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不断深化的感受,这样的写作能力,不仅能在考场上获得高分,也将有益于他今后的工作与学习。
无法考察作者的整体文化素质
反对写“套话作文”、“文化作文”,并非就是反对中学生写文化题材的作文。好文章的关键,是有没有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果是作者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感受得来的题材,即使只是身边的琐事,也能被作者点石成金,写成好文章。归有光的《寒花葬志》、《项脊轩志》,朱自清的《背影》,丰子恺的《华瞻的日记》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所以,作文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议论和叙述的问题。一篇作文,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感受、思考以及因此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它是作者的整体文化素质的表现。作为一名中学生,他首先要追求的就是这样的文化素质。古人强调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其实就是把社会实践和读书结合起来,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作文当然也需要讲究技法,讲究文章的规律,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果没有情感和思想,文章的技巧再好,语言再华丽,也是空的。套话作文就是这样一种缺乏作者的情感与思想的作文。
去年看到过一则新闻,说榆林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座谈会上,一名财政局副局长一上来就讲套话,还一问三不知。市长李金柱直斥:“我不需要你讲大道理,要务实!一问三不知,老百姓白养活了你!”看来,说套话在哪里都不受欢迎,在中高考的考场上也不会受欢迎。同学们可以想一想:您自己喜欢这样的糊弄人的作文吗?您班上的老师喜欢吗?您自己和自己的老师不喜欢,那些阅卷老师--他们就是从学校选出来的--又怎么可能喜欢?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