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25-26题
25、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A、①--城市人口比重 B、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C、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26、图中曲线反映了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表1和表2是江南丘陵某乡土地利用构成与生活用能构成1980年和2008年前后对比。读后完成23-24题
23、2008年与1980年相比,该乡土地利用构成变化及其影响是
A、耕地面积缩小,生存环境恶化
B、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扩大,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发展
C、建立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系统,获得了经济效益
D、不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24、2008年与1980年相比,该乡生活用能构成的变化是
A、生活能源多样化,有利于环境保护
B、生物能源比例减少,能源消费效益降低
C、煤炭在用能构成中的比例增加,但清洁能源比重大幅度增加
D、秸杆在用能构成中比例减少,不利于保持和增强土壤肥力
读右图,回答21-22题
21、关于坡度与坡面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
的是
A、 坡度为20度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 坡度在0-40度之间坡面侵蚀强度随
坡度的增加而增大
C、 在坡度40度附近,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 坡度为90度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22、关于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地关系紧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B、发展立体农业不利于水土流失问题的解决
C、其水土流失的危害小于黄土高原
D、封山育林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有效措施
19、该日下列四个城市以多云和阴雨天气为
主的是
A、扬州 B、长沙
C、哈尔滨 D、石家庄
20、图示天气状况出现时,下列情况正确
的是
A、甲、乙、丙三地中,风力最强的是丙地
B、甲、乙、丙三地都是晴朗天气
C、甲、乙、丙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丙地
D、甲地吹西北风,乙地吹偏北风,丙地吹偏南风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回答16-18题
16、若图甲中M表示我国某县2007年农产品产值构成(其中a表示花卉,b表示蔬菜水果,c表示粮食)。则影响该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 B、土壤和水源
C、市场和交通 D、政策和劳动力
17、该县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以下适合其“都市农业”发展的有
A、观光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房地产业 D、水稻种植业
18、若图甲中M为该县目前农业用地的比重(a为花卉用地,b为蔬菜水果用地,c为粮食用地),图乙为该县“十一五”农业土地规划,据此判断,该县今后土地利用的发展方向是
A、粮食种植用地面积增加 B、花卉种植用地比重上升
C、蔬菜水果种植用地面积增加 D、冻结城市建设用地
14、“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即今河畔冰
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 反映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 是由于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
D、 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1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这句诗从
地理角度理解
A、说明了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
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树生长
下图为“我国1990-2007年某城市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④区土地利用类型应为
A、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政府机关用地 D、居住用地
13、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 B、③区商业服务等级最高、种类最多
C、K滨河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 D、高新技术产业区应建在①区
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1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
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7-9题
7、该流域
A、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B、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
C、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8、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9、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