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27892  327900  327906  327910  327916  327918  327922  327928  327930  327936  327942  327946  327948  327952  327958  327960  327966  327970  327972  327976  327978  327982  327984  327986  327987  327988  327990  327991  327992  327994  327996  328000  328002  328006  328008  328012  328018  328020  328026  328030  328032  328036  328042  328048  328050  328056  328060  328062  328068  328072  328078  328086  447090 

8.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材料中清政府搁置修路倡议的主要原因是:

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②资金和技术的缺乏 

③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        ④担心列强借修路控制中国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试题详情

7.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共产党走向成熟 

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③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蒋介石的围剿,转危为安 

④在长征精神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建了新中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试题详情

6.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断是

  ①洪秀全在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②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③侵华日军代表在南京向中国代表递交投降书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试题详情

5. 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了一本书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

         

    A          B        C        D

试题详情

4. 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这一评价反映黄慎的绘画属于

   A 山水画    B 写意画     C 宗教画   D 风俗画

试题详情

3. 《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 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 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 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 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试题详情

2.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此资料来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A 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 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 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 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试题详情

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春秋五霸中的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

  A 提倡一夫一妻        B 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C 维护宗法制度        D 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