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意义、作用(积极、进步性):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财政状况大为好转
(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国力有所增强;克服了恩荫泛滥的弊病。
(3)王安石能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学习。
(一)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改良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为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巩固封建统治,取得一定的成效,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措施 |
内容 |
作用 |
||||
富国: 理财 |
青苗法 |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低息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增加政府的收入 |
|||
募役法 |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免役钱。 |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
||||
农田水利法 |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
||||
方田均税法 |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税 |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
||||
市易法均输法 |
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有所增加 |
||||
强兵: 军事 |
保甲法 |
十家为一保,农时生产、闲时练兵,战时编入军队。 |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有利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减少军费开支,确保了兵源和提高战斗力 |
|||
将兵法 |
精减军队;禁军固定辖区,有固定将领训练。 |
加强了军事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
||||
保马法 |
官马由农户保养 |
减少政府支出 |
||||
取士:教育 |
改革科举制和官吏选拔 |
废诗赋取士旧制(明经科);重经义策论考试(设明法科,联系实际);太学生优异者直接任官;惟才择优录用 |
使一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培养和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
|||
整顿太学 |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直接授官。 |
使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
||||
措施 |
目 的 |
内 容 |
作 用 |
|||
富国之法 |
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
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
|||
强兵之法 |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
保甲法、保马法、 将兵法、设军器监 |
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加了武器装备 |
|||
取士之法 |
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 |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官员的选拔任用 |
培养人才,发挥其才干,为变法造舆论 |
|||
4、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改革精神
(1)指导思想: 以“理财”为中心,整顿财政,增加政府收入,减少和节省开支,
(2)核心:是富国强兵
(3)目的: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3、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提供了经验教训
--宋神宗继位,希望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克服统治危机,起用王安石为相,主持变法革新.
2、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
(1)王小波、李顺起义: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阶级矛盾尖锐: 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
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社会不安定。大地主往往隐瞒田产,逃避税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导致财政收入难以保证。
(2)与辽、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边疆危机)
--守内虚外:冗兵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受到辽、西夏的威胁
社会危机的表现 |
原因 |
|
1 |
土地兼并严重 |
北宋统治者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 |
2 |
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 (冗官、冗兵、冗费) |
分化事权,防止文武官员专权。 “恩萌补官”,科举制的改革(冗官) 募兵、养兵的弊端(冗兵、积弱) 伴随着冗兵、冗官而来的是国用大增,每年还要给辽、西夏大量的银绢。(冗费、积贫) |
3、社会矛盾激化 |
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 |
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 |
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的威胁) |
守内虚外,冗兵素质低下,临阵多败。 |
--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政治、财政、边疆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1、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政治危机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分化事权措施,皇帝集军权、行政权、财政权
--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行政效率低下,形成“冗官”弊端
(2)不断扩充军队数量:为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南侵
--军费开支大增,造成“冗兵”问题
(3)养兵、养官和战争赔款,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
--形成“冗费”,
(4)“三冗”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5)分散军权:军队战斗力弱,与辽、西夏的战争连年战败
--威胁北宋安全,边疆危机,形成“积弱”局面
※ B、教学过程
(A) 导入新课: 11世纪,北宋王朝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外部面临严峻的边患危机,形成了“积贫积弱”的恶劣局面。面对更加严重的社会矛盾,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B) 讲授新课
回忆必修I第3、4课内容,思考:北宋初期时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从集中行政权、军权、财政权三方面考虑。)为什么需要变法呢?(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这是变法的背景也是其必要性。
4.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试析本文的动人哀情
3.文章为何以“流泪的滕王阁”为题?这样有什么好处?(5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