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27993  328001  328007  328011  328017  328019  328023  328029  328031  328037  328043  328047  328049  328053  328059  328061  328067  328071  328073  328077  328079  328083  328085  328087  328088  328089  328091  328092  328093  328095  328097  328101  328103  328107  328109  328113  328119  328121  328127  328131  328133  328137  328143  328149  328151  328157  328161  328163  328169  328173  328179  328187  447090 

(二)意义、作用(积极、进步性):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财政状况大为好转

(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国力有所增强;克服了恩荫泛滥的弊病。

(3)王安石能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学习。

试题详情

(一)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改良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为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巩固封建统治,取得一定的成效,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试题详情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理财
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低息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增加政府的收入
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免役钱。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税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市易法均输法
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有所增加
强兵:
军事
保甲法
十家为一保,农时生产、闲时练兵,战时编入军队。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有利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减少军费开支,确保了兵源和提高战斗力
将兵法
精减军队;禁军固定辖区,有固定将领训练。
加强了军事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政府支出
取士:教育
改革科举制和官吏选拔
废诗赋取士旧制(明经科);重经义策论考试(设明法科,联系实际);太学生优异者直接任官;惟才择优录用
使一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培养和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直接授官。
使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措施
目 的
内 容
作 用
富国之法
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强兵之法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保甲法、保马法、
将兵法、设军器监
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加了武器装备
取士之法
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官员的选拔任用
培养人才,发挥其才干,为变法造舆论

试题详情

4、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改革精神

(1)指导思想: 以“理财”为中心,整顿财政,增加政府收入,减少和节省开支,

(2)核心:是富国强兵

(3)目的: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试题详情

3、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提供了经验教训

--宋神宗继位,希望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克服统治危机,起用王安石为相,主持变法革新.

试题详情

2、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

(1)王小波、李顺起义: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阶级矛盾尖锐: 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

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社会不安定。大地主往往隐瞒田产,逃避税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导致财政收入难以保证。

(2)与辽、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边疆危机)

--守内虚外:冗兵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受到辽、西夏的威胁

社会危机的表现
原因
1
土地兼并严重
北宋统治者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
2
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
(冗官、冗兵、冗费)
分化事权,防止文武官员专权。
“恩萌补官”,科举制的改革(冗官)
募兵、养兵的弊端(冗兵、积弱)
伴随着冗兵、冗官而来的是国用大增,每年还要给辽、西夏大量的银绢。(冗费、积贫)
3、社会矛盾激化
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
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的威胁)
守内虚外,冗兵素质低下,临阵多败。

试题详情

--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政治、财政、边疆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1、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政治危机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分化事权措施,皇帝集军权、行政权、财政权

--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行政效率低下,形成“冗官”弊端

(2)不断扩充军队数量:为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南侵

 --军费开支大增,造成“冗兵”问题

(3)养兵、养官和战争赔款,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

 --形成“冗费”,

(4)“三冗”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5)分散军权:军队战斗力弱,与辽、西夏的战争连年战败

--威胁北宋安全,边疆危机,形成“积弱”局面

试题详情

※ B、教学过程

(A) 导入新课: 11世纪,北宋王朝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外部面临严峻的边患危机,形成了“积贫积弱”的恶劣局面。面对更加严重的社会矛盾,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B) 讲授新课

回忆必修I第3、4课内容,思考:北宋初期时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从集中行政权、军权、财政权三方面考虑。)为什么需要变法呢?(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这是变法的背景也是其必要性。

试题详情

4.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试析本文的动人哀情

试题详情

3.文章为何以“流泪的滕王阁”为题?这样有什么好处?(5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