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28769  328777  328783  328787  328793  328795  328799  328805  328807  328813  328819  328823  328825  328829  328835  328837  328843  328847  328849  328853  328855  328859  328861  328863  328864  328865  328867  328868  328869  328871  328873  328877  328879  328883  328885  328889  328895  328897  328903  328907  328909  328913  328919  328925  328927  328933  328937  328939  328945  328949  328955  328963  447090 

2.每次来到瀑布面前,或远远地看见瀑布的身影,作者为何“激动不已,欲狂欲歌”?

试题详情

1.《瀑》这篇散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文章整体构思上,作者主要运用第三人称写瀑布,这有什么好处?

试题详情

7.了解命题的主要资料源,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试题详情

6.注意考试说明的变化,关注不同尺度地理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

试题详情

5.重视义务教育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复习。

试题详情

4.关注地理热点、乡土地理内容。(如近年来发生的答地震;哥本哈根世界环境变化大会的中心议题--抑制全球变暖、提倡低碳经济;上海世博会的中心议题--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皖江城市带与产业转移等)

试题详情

3.强化探究性、开放性试题的训练。因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此类试题在2010年高考中估计会有所体现。

试题详情

2.注重知识联系,尤其是将常考查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建立有机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试题详情

1.理清知识网络,加强读图训练,尤其是空间思维训练,提高地理定位能力。

试题详情

(二)主观题(非选择题)

第33题网上阅卷数据分析(该题分两组阅卷)

(30分)2009年12月7日至18日,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读下列文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  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被称为“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升高了0.4-0.8℃,估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会升高1-6℃。

资料二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哥本哈根会议揭开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许多国家公布了其碳减排目标,我国政府庄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至45%。

(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为什么会使全球气候变暖?(4分)

(3)我国在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过程中,可采取哪些措施?(8分)

3301组(33-(1)(3)题)

分析

满分:12分

平均分:7.71分

难度系数:0.64(中等)

得分情况分析:本组得8分、10分较多,但高分(11、12)人数少。

失分原因分析:

第(1)题:没有掌握大气增温的原理。一是“答非所问”,如:“大气层增厚会吸收太阳辐射”;“云层会阻碍地面长波辐射的散失”。二是概念错误,如将地面长波辐射说成“短波辐射”。 

第(3)题:一是答案不完整。二是不能联系第(1)题的内容,正确理解“低碳经济”的实质含义(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答了一些不相干的内容。

(2)简要回答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6分)

(4)世界气象组织官员说:2009年末至2010年初,世界不少地方遇到极端严寒天气,但世界气候变暖的趋势并未改变。请用学过的地理知识阐述这种说法。(12分)

3301组(33-(2)(4)题)

分析

满分:18分 

平均分:6.24分

难度系数:0.35(较难)

得分情况分析:4~9分段得分人数较多,13分以上得分人数很少。

失分原因分析:

第(2)题: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直接来自于教材,很多同学从海平面上升的角度来分析,反映了对教材不够熟悉。

第(4)题:一是混淆了“天气”与“气候”概念;二是对极端天气的成因和全球变暖的成因理解不透,导致多数考生简单的把极端天气当成是全球变暖的结果;三是答案残缺,不能从基本概念入手回答;四是对教材内容不熟。(答案第③得分点直接来自教材:③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在局部地区或一定的时间里,气温可能会出现下降)

第34题网上阅卷数据分析(该题分两组阅卷)

(30分)读下列图文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主要石化企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石化工业呈现出由内陆地区向临港(包括海港和沿江港口)城市布局的演化态势,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茂名等临港城市正逐步取代大庆、吉林、兰州等内陆城市成为中国石化工业新的空间格局下的中心城市。

材料三  石化工业园区已成为世界石化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中国石化企业发展的新模式。近十年来,中国石化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上海(曹泾)化学工业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山东青岛石化工业园等60余家省级以上石化工业园区,成为带动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1)简述我国石化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6分)

(2)简要分析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发展石化工业的优势条件。(12分)

3401组(34-(1)(2)题)

满分:18分 

平均分:13.47分

难度系数:0.75(较易)

得分情况分析:中高分为主体,满分人数也不少。

失分原因分析:

第(1)题:多数能答出东西分布差异,但少数考生忽视南北分布差异。

第(2)题:对于发展化学工业的优势,没有按照题目要求分区域回答,回答过于笼统。部分考生回答不准确,如将地形、气候也作为发展石化工业的优势条件。

(3)分别阐述中国石化企业临港布局和向专业园区集聚的主要原因。(12分)

3401组(34-(3)题)

满分:16分 

平均分:6.4分

难度系数:0.53(中等)

得分情况分析:中高分为主体,满分人数少。

失分原因分析:

一是审题不严谨,没有将临港分布和向工业园区集聚分别叙述;

二是对教材内容欠熟悉,对工业集聚的原因表达不完整;

三是口语化、大白话严重,地理性不强。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