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如图所示,两个横截面分别为圆和正方形,内部有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方向均垂直于纸面向里的相同匀强磁场,圆的直径D等于正方形的边长,两个带电粒子以相同的速度V分别飞入两个磁场区域,速度方向均与磁场方向垂直。进人圆形区域的电子速度方向对准了圆心,进入正方形区域的电子是沿一边的中心且垂直于边界线进入的,则 A.若两个带电粒子的比荷相同,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一定相同 B.若两个带电粒子的比荷相同,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一定相同 C.若两个带电粒子的比荷不相同,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一定相同 D.若两个带电粒子的比荷相同,进入圆形区域的电子一定不会飞离磁场
15. 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和2m的A、B两个木块间用轻弹簧相连,放在光滑水平面上,A靠紧竖直墙。用水平力F将B向左压,使弹簧被压缩一定长度,静止后弹簧储存的弹性势能为E。这时突然撤去F,关于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撤去F后,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撤去F后,A离开竖直墙前,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C.撤去F后,A离开竖直墙后,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值为E D.撤去F后,A离开竖直墙后,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值小于E
14. 如图所示,内壁光滑的气缸和活塞都是绝热的,缸内被封闭的理想气体原来体积为V、压强为P,若用力将活塞向右压,使封闭的气体体积变为V/2 ,缸内被封闭气体的 A.压强等于2P
B.压强大于2P C.压强小于2P
D.分子势能增大了
13. 右图是氢原子第1、2、3能级的示意图。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了一个光子a后,从基态跃迁到第3能级。然后该氢原子自发地放出一个光子b后,由第3能级跃迁到第2能级;接着又自发地放出一个光子c后,由第2能级跃迁到第1能级。设a、b、c三个光子的频率依次为ν1、ν2、ν3,波长依次为λ1、λ2、λ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λ1<λ2<λ3 B.ν1=ν2+ν3
C.λ1=λ2+λ3 D.ν1>ν2>ν3
12.近年来,加“碘”食盐较多使用了碘酸钾,KIO3在工业上可用电解法制取,以石墨和铁为电极,以KI溶液为电解液在一定条件下电解,反应式为KI+H2O→KIO3+H2↑。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解时,阴极发生氧化反应
B.电解时,铁做阳极,石墨作阴极
C.电解后得到KIO3产品的步骤有:过滤→浓缩→结晶→灼烧
D.电解中,每转移0.6mol电子,理论上可得到0.1mol无水KIO3晶体
1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HCO3-+OH-=CO32-+H2O
B.氢氧化铁沉淀上滴加过量的氢碘酸: Fe(OH)3+3H+=Fe3++3H2O
C.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硝酸:3Fe2++4H++NO3-=3Fe3++2H2O+NO↑
D.次氯酸钙溶液中通人过量二氧化碳:Ca2++2ClO-+H2O+CO2=CaCO3↓+2HClO
10.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都正确的是
A.向某未知溶液中加入氯水后再滴加CCl4,振荡静置后分层,CCl4层呈紫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I-
B.向SO2水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BaSO3难溶于盐酸
C.向某未知溶液中滴加少量酸性KMnO4溶液,KMnO4溶液褪色,后再加入KSCN溶液,发现溶液呈血红色。说明原溶液中有Fe3+
D.向2.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KCl、KI混合溶液中滴加1~2滴0.01mol·L-1 AgNO3
溶液,振荡,沉淀呈黄色,说明AgCl的Ksp比AgI的Ksp小
9.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1.2L氦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
B.常温常压下,过量的Fe在0.1 mol Cl2中充分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C.120gNaHSO4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电离出来的离子总数均为3NA
D.电解精炼铜时,电解池中每转移1mol电子,阳极上溶解的铜原子数为0.5 NA
8.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混合物 |
非电解质 |
碱 |
酸式盐 |
A |
漂白粉 |
Cl2 |
氨水 |
NaHCO3 |
B |
福尔马林 |
苯 |
Cu2(OH)2CO3 |
明矾 |
C |
胆矾 |
SO2 |
纯碱 |
NH4Cl |
D |
食醋 |
C2H5OH |
苛性钾 |
NaHSO4 |
7.下列措施不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A.尽量乘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
B.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居民提供生活用热水
C.水利资源不丰富的地方大力发展焚烧垃圾发电技术
D.纸张多次利用,先用铅笔写,后用钢笔写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