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贵州省开阳三中2010届高三10月月考 如图2所示是一种汽车安全带控制装置的示意图.当汽车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摆锤竖直悬挂,锁棒水平,棘轮可以自由转动,安全带能被拉动.当汽车突然刹车时,摆锤由于惯性绕轴摆动,使得锁棒锁定棘轮的转动,安全带不能被拉动.若摆锤从图中实线位置摆到虚线位置,汽车的可能运动方向和运动状态是( AC )
A.向右行驶、突然刹车 B.向左行驶、突然刹车
C.向左行驶、突然加速 D.向右行驶、突然加速
10.合肥一六八中学复读年级第二次段考如图所示,物体A、B、C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F作用于C物体,使A、B、C以共同速度向右匀速运动,且三者相对静止,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B )
A.C不受摩擦力作用。
B.B不受摩擦力作用。
C.A受摩擦力的合力不为零。
D.以A、B、C为整体,整体受到的摩擦力为零。
9. 北京市昌平一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几位同学为了探究电梯起动和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他们将体重计放在电梯中。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然后乘坐电梯从1层直接到10层,之后又从10层直接回到1层。并用照相机进行了相关记录,如图所示。他们根据记录,进行了以下推断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C )
A.根据图2和图3可估测出电梯向上起动时的加速度
B.根据图1和图2可估测出电梯向上制动时的加速度
C.根据图1和图5可估测出电梯向下制动时的加速度
D.根据图4和图5可估测出电梯向下起动时的加速度
8.合肥一六八中学2010届高三第二次段考下列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D )
A.作用力在前,反作用力在后,从这种意义上讲,作用力是主动作用力,反作用力是被动作用力
B.马拉车,车被马拉动了,说明马拉车的力比车拉马的力大
C.在氢原子中,电子绕着原子核(质子)做圆周运动,而不是原子核(质子)做圆周运动,说明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比电子对原子核(质子)的吸引力大
D.上述三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7.北京市昌平一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下列实例属于超重现象的是( BD )
A.汽车驶过拱形桥顶端
B.荡秋千的小孩通过最低点
C.跳水运动员被跳板弹起,离开跳板向上运动
D.火箭点火后加速升空
6.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0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2m和3m的三个木块,其中质量为2m和3m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轻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T。现用水平拉力F拉其中一个质量为3m的木块,使三个木块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C )
A.质量为2m的木块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B.当F逐渐增大到T时,轻绳刚好被拉断
C.当F逐渐增大到时,轻绳还不会被拉断
D.轻绳刚要被拉断时,质量为m和2m的木块间的摩擦力为
5.合肥一六八中学复读年级第二次段考如图所示,一个大人(甲)跟一个小孩(乙)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
A.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B.大人与小孩间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大小一定相等。
D.在大人把小孩拉动的过程中,两人的拉力一样大。
4.重庆八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在滑冰场上,甲、乙两小孩分别坐在滑冰板上,原来静止不动,在相互猛推一下后分别向相反方向运动。假定两板与冰面间的摩擦因数相同。已知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则( C )
A.在推的过程中,甲推乙的力小于乙推甲的力
B.在推的过程中,甲推乙的时间小于乙推甲的时间
C.在分开后,甲在冰上滑行的距离比乙远
D.在分开后,甲的加速度的大小小于乙的加速度的大小
3.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0届高三第五次月考一辆空车和一辆满载货物的同型号汽车,在同一路面上以相同的速度向同一方向行驶。两辆汽车同时紧急刹车后(即车轮不滚动只滑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C )
A.满载货物的汽车由于惯性大,滑行距离较大
B.满载货物的汽车由于受的摩擦力较大,滑行距离较小
C.两辆汽车滑行的距离相同
D.满载货物的汽车比空车先停下来
2. 北京市昌平一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质量为M的木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0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击中木块,并最终留在木块内。第一次木块被事先固定住,子弹在木块中钻入深度为s1,经历时间为t1;第二次木块不固定,子弹在木块中钻入深度为s2,经历时间为t2。两次击中木块过程中,子弹受的平均阻力相同。比较s1和s2,t1和t2,有:( D )
A.s1=s2; B.s1<s2; C.t1<t2; D.t1>t2;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