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29662  329670  329676  329680  329686  329688  329692  329698  329700  329706  329712  329716  329718  329722  329728  329730  329736  329740  329742  329746  329748  329752  329754  329756  329757  329758  329760  329761  329762  329764  329766  329770  329772  329776  329778  329782  329788  329790  329796  329800  329802  329806  329812  329818  329820  329826  329830  329832  329838  329842  329848  329856  447090 

(二)、学生自由诵读,注意把握诗歌节奏(结合课后第一题)

指导语:“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世,青莲居士谪仙人。

1.泉有泉眼,文有文眼,找出本文主旨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统观全诗,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写作意图所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统观全诗,此句重复三次,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各段段意,并探究各段间的内在联系。 

提示: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第一段写蜀道来历: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两个神话传说写出了蜀道悠远的历史和神奇的来历。写出历史上蜀道的不可逾越。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第二段里,诗人虚实相映,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以及感觉突出了蜀道的惊险。第三段中作者再运用了夸张和联想,突出了蜀道的凶险--战祸之烈。

(板书)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   高危  蜀道来历--难行  蜀道高峻 中间:主旨句二见  二叹   惊险  景物凄清--可畏  山水险恶 结尾:主旨句三见  三叹    凶险  剑阁险要--申戒  杀人惨景

试题详情

(一)诵读提示: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试题详情

师范读或结合唐之韵中有关李白的音像材料营造诗歌氛围。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试题详情

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袭用乐府古题《相和歌辞·瑟调曲》,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时代背景: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詹锳先生《李白诗文系年》推翻众说,论证了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明·胡震亨《李诗通》)   《蜀道难》,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其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试题详情

噫吁嚱 yīxūxī 鱼凫 fú 石栈 zhàn 猿猱 náo 萦岩峦 yíng 扪参 ménshēn 抚膺 yīng   巉岩 chán 飞湍 tuān 喧豗 huī 凋朱颜 diāo 砯崖 pīng 崔嵬 cuīwíi  咨嗟 zījiē

危:高。 于:比。何:多么。当:挡。钩连:沟通相连。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度:越过。但:只。从:跟随。凋:使动用法,使……凋谢。去:离。盈:满。倚:靠。湍:急流。砯:拟声词作动词 夫:人。当:占着,把着。匪:同非。朝……,夕……:互文见义。虽:虽然。⑥长:深深。

试题详情

18、ClO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

ClO2:2KClO3+H2C2O4+H2SO42ClO2↑+K2SO4+2C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B.ClO2是氧化产物

    C.H2C2O4在反应中被氧化           D.1 molKClO3参加反应有2mol电子转移

试题详情

17、下列物质中不会因见光而分解的是                      (    )

A.NaHCO3    B.HNO3        C.AgI         D.HClO

试题详情

16、下列化合物中,不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是            (  )

A.碘水   B.溴水   C.碘化钾溶液  D.氯气

试题详情

15、将一盛满Cl2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当日光照射相当长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最后剩余气体的体积占试管容积的                                 (  )

A、1/4    B、1/3     C、1/2     D、2/3

试题详情

14、下列事实能证明HClO是弱酸的是                    (  )

A、 HClO不稳定,易分解        B、HClO有强氧化性

C、HClO能使有机色质褪色       D、Ca(ClO)2与CO2及H2O反应生成HClO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