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29969  329977  329983  329987  329993  329995  329999  330005  330007  330013  330019  330023  330025  330029  330035  330037  330043  330047  330049  330053  330055  330059  330061  330063  330064  330065  330067  330068  330069  330071  330073  330077  330079  330083  330085  330089  330095  330097  330103  330107  330109  330113  330119  330125  330127  330133  330137  330139  330145  330149  330155  330163  447090 

(三)表格与心情结合,分成三个阶段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欣赏荷塘世界、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念江南风物有共同点吗?

 认识到:正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他才躲到荷塘世界中寻求自由,但他不能总呆在荷塘中,这只是一种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莲那充满情爱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在现在的,这也是一种逃避;正因为在华北的清华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起江南,寻找家园,但他要在北京生活啊,这也是逃避。

 所以,原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他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而夜深人静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也在空间上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

 简单地说,朱自清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所以他深夜到荷塘边排遣,短暂的逃避后清醒;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了一个热闹风流自然美好多情的世界来与之抗衡。

包  容

 曾问滴水“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第一个生命诞生在水中?”滴水不语。看过显微镜下一滴河水,无数小生命簇拥蠕动;看过海纳百川,雍容的接纳千山万水--我懂了,是包容让生命的种子款款入水,孕育了奇迹。于是,我掬一捧清泉,感悟这天地惠赐的哲理。

 有容乃大,静静的水在说。于是森林包容了鸟群的焦躁,有了鸟语花香;山峰包容了草木的撩扰,有了郁郁苍莽;天空包容了星星的闪烁,有了幻漫星空;地球包容了生物的繁多,有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上善若水,汩汩的流水从古至今淙淙地淌过,将这自然之道浸润在每一寸土地里。齐小白饮这水,忘记了管仲的旧过,终成一代霸业;李世民望这水,请来了李建成的旧部,终成一代明君……这水萦于宰相胸怀,撑起宽容之船;这水绕在九土城郭,漾起和睦民风;这水流入每个人的身体里,于是华夏民族以它的博大胸怀屹立于世。

 水面荡起的层层涟漪一环环扣去着人们的心弦,于是智者们明白了其中蕴含的哲理:包容,意味着一种大度的接纳,滤其渣滓后尽取精华。有哪个聪明人会放弃这样明智的选择呢?学会了包容,路易•威登力排众议,大胆采用了敢于挑战他多年苦心经营的品牌的年轻人的创意,推陈出新,再创时尚新潮流;学会了包容,凯特在制酒时广泛听取葡萄农的建议,尝试了混合多种葡萄酿造“杂酒”的方法,一举新创,震惊餐饮业……包容,囊括的是敏锐的发现、谨慎的判断和拼搏的勇气。学会包容的人,必能用他博大的胸怀赢取属于自己的人生财富。

 历史如滚滚江河,奔流不息。流水不腐,史册也历久弥新。大江东去,浪花淘尽日常琐屑的浮沫,却包容下所有的是非功过、忠奸善恶。水清可以濯缨,水浊可以濯足;历史不语,一切自都留待后人评说。正因为有了这种广博的包容,历史才能发展--正如因为有了包容,江河才能渊博浩瀚。

 滴水不曾语,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这就是包容的真谛吧。因为包容,小溪成长为大海,汪洋恣肆;因为包容,海浪蒸腾为浮云,布满天空;因为包容,云气凝聚为雨滴,笼罩了整个世界。这种大气磅礴的容纳,才是水最真、最本质的精神吧。

 [评语]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作诗有托物言志、托物寄情之说,作文亦如此。本文以水的包容立意构思,展示了作者的智者情怀。一句“上善若水”锁住全篇,这“善”中包蕴了怎样的内涵呢?从自然界寻找印证,水孕育了草木,包容了鸟语花香,乃生命之源;水洗尽铅华,使人感受到世间的智慧,最终海纳百川水包容了历史。从人类社会寻找印证,古今中外不乏正面之例,从“小白”“李世民”相容相惜,坦坦荡荡,到路易、凯特成功创业,业绩斐然的事例……可以说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哲理散文,说理并不抽象更不玄虚,而是思接千载、眼观中外,将哲理用确凿的实证阐发出来,使文章有启人心智的力量,引人玩味。

 但我们分析这些事例,发现其运用并非平铺,作者用自己擅长思辨的头脑将它构筑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仅仅阐述“包容”的积极含义,第二个层面深层剖析了“包容”不同于消极的“容忍”,而是“意味着一种大度的接纳,滤其渣滓后尽取精华”,它与种种美德相关联。借助这两个角度,作者笔下流动的“水”中有博大的胸怀,有勃勃的生机,有双赢的勇气。能将水的包容挖掘出如此丰富的意味,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简直具备哲人的气质了。(指导老师:杜蘋)

试题详情

(二)找出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现在都可不理”

 3、“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4、“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5、“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试题详情

(一)对照两个部分:写景和回忆

段落
虚实
内容
空间
时间
4-6

观赏荷塘、月色
北京
眼前(现实)
7-10

回忆采莲,爱情
江南
旧俗(历史)

试题详情

 《采莲赋》梁朝皇帝萧绎撰制,宫体文学范畴,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和风丽日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从而引起对心上人的思念;

 《西洲曲》南朝民歌,写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怜子”勾起对情郎的思恋;

 共同主题:歌颂青春,赞美爱情。

试题详情

(二)诵读鉴赏第5段。

 1.提问:本段写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写荷塘上的月色,通过“叶、花、树”来表现月色,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宣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试题详情

 (1)本体 (2)喻体 (3)原句  (4)相似点

 (1)叶子:(2)亭亭的舞女的裙 (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圆形,舒展,形态相似

 (1)白花:(2)一粒粒的明珠  碧天里的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1)清香:(2)渺茫的歌声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若有若无,清淡缥缈

 (1)月光:(2)流水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

 (1)月光下的叶子和花:(2)笼着轻纱的梦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朦胧、恬静、柔美

 (1)光与影:(2)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4)悠扬、温馨、和谐

 (1)树色:(2)一团烟雾   (3)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迷茫、朦胧

 (1)灯光:(2)渴睡人的眼  (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昏暗,没有精神

试题详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改名“自清”。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诗坛;1925年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

试题详情

23.请根据下列提供的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它的食物是蜗牛。蜗牛一旦有什么危险,就把头缩进硬壳里,很多天敌拿它无可奈何。小巧、柔弱和笨拙的萤火虫如何对付它呢?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那东西细得像头发,很尖利。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身上轻轻敲打,而蜗牛根本不把萤火虫放在眼里,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很舒服。萤火虫的敲打,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蜗牛在毫无警觉中被麻痹,直到失去知觉。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注射另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掉。

要求:

(1)自选文体,或记叙文,或议论文。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