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31199  331207  331213  331217  331223  331225  331229  331235  331237  331243  331249  331253  331255  331259  331265  331267  331273  331277  331279  331283  331285  331289  331291  331293  331294  331295  331297  331298  331299  331301  331303  331307  331309  331313  331315  331319  331325  331327  331333  331337  331339  331343  331349  331355  331357  331363  331367  331369  331375  331379  331385  331393  447090 

21.在一张标注为“大日本陆军总部绘制”的中国湖南某地的地图上,比例尺是五万分之一。每一座山丘、每一个村庄、每一条小路、每一片树林都在图中画得清清楚楚。图上标示日期为“昭和三年”,也就是公历1928年。这说明日本人

A.对中国民众的生活很感兴趣     B.想对中国地理学开展学术研究

C.已占领了中国广大领土       D.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试题详情

20.“当时英国要求废除维护封建地主利益的《谷物法》,实行减免关税,取消对工业生产的限制,并反对商业资本对进出口贸易的控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市场的扩大          B.商业资本的衰落

C.农业生产的进步          D.工业革命的发展

试题详情

19.启蒙运动中一位思想家曾谈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

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这段话所体现的思想是

     A.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B.权力应当制约与平衡

     C.主权在于人民                  D.人非工具

试题详情

18.毛泽东的著名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写于1936年。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工农红军  

A.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军事”围剿”     B.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开赴抗日战争的前线          D.胜利完成了长征

试题详情

17.文物是历史文字记载的重要补充。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都:

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       民报         苏维埃政府分田证明

A.采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因革命道路脱离中国国情而最终失利

C.以反封建统治为革命的斗争目标之一  D.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为革命的重要内容

试题详情

16.日本胁迫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受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日本要求:“延长日本租借旅顺、大连及南满铁路、安奉铁路的期限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东三省南部及内蒙古东部的特殊权利”,其主要目标是:

A.强化在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       B.加强对俄国的军事力量

C.吞并东北,并作为扩大侵华战争的基地   D.建立满洲国

试题详情

15、李鸿章说:“沪局(江南制造总局)各船虽系自造,而大宗料物无非购自外洋,制造工作亦系洋匠主持。”“是以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该现象的存在主要是因为(   )①矿产资源缺乏  ②技术水平落后  ③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④腐败现象难以根除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试题详情

14.海外汉学界多以明代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如当代美国华裔历史学家徐中约写道:“纵观四百年来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特征即是中西文化冲击、适应及和平共处。”从中看出,以明代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继传入西方   B.欧洲传教士把西方文化介绍来华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试题详情

13.《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峰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  

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

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共同的出现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

试题详情

12.《左传》所记春秋时期人们经常把“社稷”一词作为国家政权的代名词。其中“稷”是指 

A土神       B君主        C谷神        D百姓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