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32434  332442  332448  332452  332458  332460  332464  332470  332472  332478  332484  332488  332490  332494  332500  332502  332508  332512  332514  332518  332520  332524  332526  332528  332529  332530  332532  332533  332534  332536  332538  332542  332544  332548  332550  332554  332560  332562  332568  332572  332574  332578  332584  332590  332592  332598  332602  332604  332610  332614  332620  332628  447090 

(三)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1、“天命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古代唯物主义思想)

   “天”(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担任可以发挥

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的为人服务。

   2、性恶论

    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

长非常重要。)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试题详情

(二)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1、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较春秋时期更为系统化、政治化)

 土地、农时、轻刑、薄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性善论

3、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被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试题详情

(一)孔子

     1、孔子的生平: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人。出生于鲁国,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全力从事教育文化事业,整理出《诗》、《书》、《利》、《易》、《乐》、《春秋》等典籍。思想主要保存在儒家经典《论语》中。

     2、孔子的思想体系:

               

3、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A 主张“有教无类”,并创办私学,使学在民间,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状

况。

   B 主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

  4、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经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孔子的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B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C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以东亚和东南亚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18世纪后,儒学传到西欧,成为先进启蒙思想家反对专制主义、封建王

权、神学思想的武器 

试题详情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试题详情

(二)私营手工业

    于春秋战国时期兴起,明中后期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出现

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手工业特征

   1、是农耕经济的补充

2、发展趋势:部门增加、规模扩大、技术提高、分工精细。其重心随国家经济中心由北向南转移。

3、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唐中期以后,家庭手工业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

4、历史局限:明清受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制约,其转型、发展受到阻碍。

 

古代中国的商业(一、商业的发展; 二、城市的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商业发展特点
政府政策
城市发展特点
原始社会
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
早期商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鼓励。
 
 
商朝
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
周朝
 
“工商食官”
1、城市中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商业交易受到官府严格控制。
2、县以下禁止设市。
3、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
春秋战国
出现了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各国纷纷铸造货币(出现黄金、白银货币)。
   1、商业的不稳定性
2、需要大量农业人口
3、商人流动性大
这三个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冲突。
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商鞅变法)
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两汉
 
汉高祖歧视政策(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
汉武帝时期全面控制工商业(均输平准、盐铁官营),使私营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过的交通要地兴起了一座座繁盛的城镇。(长安、敦煌、楼兰、龟兹等)
   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广州、泉州、明州(宁波)、杭州、扬州、登州(蓬莱)]
隋唐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背景: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凿)。
路上、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中唐以后政策有所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和官商分利的政策使得商人地位提高。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市坊界线不复存在。
2、城郭和乡村允许置市贸易。
3、官府控制减弱(不再统一规定时间,不再直接管理控制。)

纸币广泛流通,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明清
商业发展出现新特点:
1、商业市镇兴起
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即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商品化(棉、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
4、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聚集
5、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并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其以江南地区为主。

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于明中后期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私营手工业部门产生。(江南:纺织、制瓷、冶矿)

2、特征:A工场手工业的经营形式:雇佣关系,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劳动效率高。

     B商品生产以获得增值利润为目的

   3、典型: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

阻碍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

腐朽的封建统治
 
1、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市场狭小,劳动力、资金匮乏)

2、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市场狭小),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3、面对民间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的趋势,清朝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

人活动,重征商税,并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4、清朝政府因:①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自以为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②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

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限制商人来华)

海禁政策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然而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契机,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在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抑制、阻碍下,近代化萌芽被摧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

试题详情

(一)官营手工业

    1、地位 从西周至明代前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

        工匠技术高超、经验丰富,产品质量受到严格管理。

    3、局限:产品不计成本、步入市场,缺乏竞争;

        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引起工匠的激烈反抗,生产积极性受挫。

试题详情

 
金属冶炼
治瓷
纺织
夏商西周
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新时期时代:彩陶、白陶、黑陶)
(上古时代掌握丝织技术。)
丝织业产生并发展起来,西周丝织业走向繁荣。
春秋战国
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两汉
开始用煤炼铁(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煤的国家)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丝织品远销,成为“丝国”
南北朝
灌钢法于南北朝发明,能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治瓷技术的重大突破)
 
隋唐
 
1、治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窑遍布南北。(邢白越青)
2、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
3、瓷器开始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两宋
北宋时普遍用煤炼铁
南宋开始用焦炭炼铁
景德镇成为“瓷都”
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瓷窑,(五大瓷窑:定、汝、哥、钧、官)
边疆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青花、釉里红
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
松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

焦炭炼铁开始流行
斗彩、五彩瓷。
景德镇资金充足,设备先进。
明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粉彩、珐琅彩。
 

试题详情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社会背景
土地制度及发展状况
统治者的政策
原始社会
生产力低下
土地公有制,集体耕种。
 
夏商西周
井田制。井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为一种贵族土地所有制。
春秋战国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进步,私有土地开始出现,井田制走向崩溃。

土地  君主土地所有制
私有  地主土地所有制
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

春秋时期,各国先后进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瓦解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正式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两汉
 

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地方割据、土地兼并、隐瞒户口现象严重,社会矛盾激化。
 
均田制
(抑制了土地兼并,增加赋役和财政收入,巩固政权)
隋唐
 
两宋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加激烈。
王安石“方田均税法”
元明清
商品货币经济繁荣。
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试题详情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形成背景

  A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B 春秋时期井田制被破坏

  C 私有土地的出现,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

  A 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简单的性别分工,不利于分工和交换的发展)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

    C 生活较稳定,有一定生产积极性

    D 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易使其破产。

3、地位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始终是中国封建经济的主导。

  在较长时间内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

  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试题详情

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

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水利工程有: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

西门豹渠、邗沟。

西汉时陆续建成漕渠、白渠、坎儿井(西域)。

隋朝开凿了大运河,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